昨日,圆明园文源阁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对外公布。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和圆明园管理处已发掘出宫门、碑亭、月台、趣亭、北院门等建筑基址,以及四周围墙、石板道路、蹬道、供排水涵洞、“玲峰”基础等附属遗存。出土了铜、铁、瓷、陶、琉璃质地的文物,包括瓷器、陶器、陶质建筑构件、琉璃质建筑构件等。黑釉瓦件展现了古建筑营造思想,假山造景尽显园林野趣。
文源阁遗址位于圆明园东北部,雍正时为四达亭,乾隆四十年改建为文源阁,是一处以皇家藏书楼为主体的园林景观,主要用于收藏《四库全书》等。“文源”意为礼乐文明之源。《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编撰是当时的一项国家文化工程。《四库全书》前后共抄录七部,分藏于“北四阁”“南三阁”中,圆明园文源阁即“北四阁”之一。
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文源阁和藏书惨遭损毁,仅部分藏书留存于世。经考古发掘,文源阁遗址保存相对较好,整体布局与乾隆四十四年、光绪二十四年样式雷图基本相符,说明其自建成后,格局未经改变。文源阁进门即假山小路,西边有曲亭,南侧有水池,水池后是大殿。文源阁高两层,顶部采用黑釉琉璃瓦,以绿色琉璃瓦剪边。文源阁的人文理念主要体现在大殿上,黑釉琉璃瓦的黑色五行属于水,克火,体现了古人对藏书性质建筑防火的重视。
文源阁的主要作用是藏书,因此设计和建造均重点考虑了防火和防洪。考古发现,其防洪设施系统完备。考古工作者在院内挖出一大一小两处水池,在北墙内外发现了一条供水涵洞,又分别在东墙和南墙内外挖出连接院外河道和院内水池的排水涵洞。整个遗址地势院内高、院外低,南墙下还设置了沟门,院内地表水可顺势排入宫门前河道。这些设施既能储水用于灭火,又能在水量大的时候顺利排水。文源阁的整个排水体系都是有机连接的,水池水平面保持在稳定的状态,一旦有火情或下雨有积水都可以及时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