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50元钱购买一张电影票,看大制作还是看大小品?”在很多年前,这甚至不是一个电影观众应该思考的问题。
视觉成就了电影,也让电影走了很多弯路。从《火车大劫案》《星球大战》再到《指环王》《阿凡达》,电影一次又一次地证明视觉上的升级,将带给观众多么大的震撼。
但就在《钢铁侠》上映后的十几年间,部分以漫威为代表的好莱坞电影人养成了“遇事不决,全靠特效”的恶习,让观众一度产生了“大制作等于大垃圾”的错觉。
倘若《沙丘》系列电影最终可以成功,或许可以把走歪了的好莱坞,带回它本应该走的路上。
史上最难改编
相比起很多人熟知的科幻题材作品,由已故作家弗兰克·赫伯特于1965年创作的小说《沙丘》,并非将重心聚焦在物理学和外太空探索上,而是以生态学为中心,其中综合了大量自然、社会、人文的内容。
二战后美苏两国开展军备竞赛,伴随着社会转型和科技进步,涌现了一批科幻小说作品。相比起单纯的秀肌肉式的科技呈现,《沙丘》将目光投向了庞杂的主题,作者夹杂着不少对于此前社会和宗教制度的反思,让《沙丘》成为了一部无比复杂的作品。
这令《沙丘》的影视化改编极为困难。《沙丘》系列作品甚至可以说是影视改编历史上最难的作品之一,难度堪比《三体》。
在上世纪70年代,制片人雅各布斯买下《沙丘》的改编权,希望曾经执导过《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大卫·里恩拍摄《沙丘》,大卫·里恩没看上,拒绝了。等再寻思换导演时,雅各布斯因病去世,这个项目就放下了。随后《沙丘》的版权被辗转卖给了法国财团,被交到了电影人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以下简称“佐爷”)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