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打车”叫之即来?
打车难是城市交通病的一个集中反映,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车软件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
一下班,小李一边背起包一边拿出手机,点开一款打车软件,按住语音键说一句前往目的地,大约一分钟后便接到附近一名出租车司机的电话。走出办公楼,刚才预定的那辆出租车越过等车人群,停在她面前。
记者近10天来在北京多次乘坐出租车,发现许多出租车方向盘周边都支着两部手机,分别装有“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两个软件,有的司机师傅甚至分别架有四部手机。每个手机不停地发出提示,提醒司机附近路段叫车信息。
“现在都用打车软件来拉活儿,每单少能拿到五元补贴,多则三五十元!”北京出租车司机法兰成说,“基本上不用空跑了,很多司机都在用。”
一些网友反映,家在比较偏僻的地方,以前出门打车比较难,用了打车软件后,可以提前预约,基本上都能约到车。“有专车等候的感觉很棒。”
出租车司机与打车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一直被认为是打车难的重要原因:一边是出租车“空驶”,一边是乘客打不到车。打车软件的解决的恰恰是这一问题。
“我们解决不了路况,也增加不了车辆,但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嘀嘀打车”市场总监卓然说,“这是在目前状况下缓解打车难最简单直接的办法。”
有使用嘀嘀客户端较多的司机告诉记者,空驶率能从30%降到10%,收入增加1000元-1500元。
“砸钱拉人”亏本赚吆喝?
在记者叫车5分钟后,出租车司机王建良从3公里外的地方赶了过来。“30元的补贴必须得抢。”王师傅说,“很多出租车司机都纷纷选择安装打车软件,除提高运营效率外,很重要的是冲着软件公司的补贴。”
1月10日,“嘀嘀打车”开通的全国32个城市使用微信支付付款,乘客享受立减10元,每天最多不超过3单,司机享受立奖10元,每天最多不超过5单,每天随机产生1万名幸运乘客给予免单优惠,掀起了司机和乘客相互推荐使用微信支付的热潮。
最早实行补贴的“快的”也不甘示弱。在发现竞争对手推出高于自己的补贴额度后,20日再推“奖补新规”。记者20日从“快的打车”和支付宝方面了解到,暂定到2月10日为止,出租车司机每次用支付宝成功收车费,即可获得10元奖励(每天5笔封顶),同时用支付宝付车费的用户也将获得10元返现(每天2笔封顶),返现将于3-5个工作日内返还到用户支付宝账户内。
据“快的打车”CEO吕传伟介绍,用户用“快的”软件打完车后,可直接点击内置的支付宝付车费,而后输入金额完成结算,整个过程只需几秒钟,并可以对司机的服务进行评价。
“短兵相接”的双方看似“亏本赚吆喝”,但不可忽视的是“黏住”了大量用户。
事实上,打车软件要占有巨大的市场份额,拼的就是谁的终端用户多,这个终端包括司机客户端和乘客客户端。为此,“嘀嘀”和“快的”都不甘示弱,使出浑身解数,挥金圈地,重金“拉人”。
目前,“快的打车”在全国用户数已经达到2300万,每日订单量超过30万笔。而来自嘀嘀打车的消息,1月16日全天,嘀嘀打车日订单突破50万单,成功使用微信支付超15万单。
“烧钱大战”还能挺多久?
不论是“补”“返”还是“奖”“免”,打车软件“砸钱”都是以亿为量级的。对于乘客和出租车司机来说,关注的还是如此烧钱能持续多久?
其实,打车软件撒钱式的奖励缘于背后“金主”大手笔支撑。“快的”打车在创立之初就获得了阿里巴巴的投资,2013年11月阿里再次跟进投资;“嘀嘀”则在2013年5月获得腾讯1500万美元融资,2013年12月再次获得来自中信产业基金、腾讯等1亿美元投资。
“打车软件‘烧钱’模式只是开端,最终目的还是抢占市场份额。”中投顾问交通行业研究员蔡建明曾对媒体表示,很多打车软件公司希望通过免费服务提升知名度,并且尽快抢占市场份额,进而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待消费者使用习惯形成后再行收费,巨大的经济效益才会显现出来。
业内人士认为,将来软件开发公司还可以通过针对性地推送位置广告、信息服务、向VIP客户收取会员费等其他渠道赚取收益,从而维持正常的经营。
对于盈利问题,“快的打车”COO赵冬表示,目前公司正在尝试商务租车、会员服务、广告等模式盈利。
而嘀嘀打车CEO程维则称:“我们现在是长身体的时候,到时候盈利是自然而然的事。具体怎么盈利,我们可能会和别人不一样。当下最重要的是改变用户打车的习惯,而不是为盈利着急。”
分析人士认为,在没有决出胜负之前,打车软件之间的“烧钱大战”还不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