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AI技术的加持下,教科书上的人物插图仿佛都“活”了。各行各业的“老祖宗”们纷纷以情绪化的表达发出灵魂拷问,那句“回答我”更是火爆出圈。
知识以这种“暴躁”的方式进入人们的脑海。在一帧帧视频中,AI化的古人们回应网友质疑,讲述自己的故事。杜甫咆哮诉说“安史之乱”,苏轼愤懑吐槽“一路被贬”,唐伯虎在线回怼“不务正业”,宋徽宗傲娇炫耀“瘦金体”。网友们越看越上头,笑谈“仿佛8G冲浪连上古代WiFi”。这种破次元壁的结合让原本存于历史的“纸片人”变得立体丰满,他们说着Z时代熟悉的热梗,表情生动、语言诙谐,让略显晦涩的知识变得有趣,成为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然而,使用这种方式应当适度,不可恶搞。初看时觉得新鲜,但刷得多了便会产生审美疲劳。无论扁鹊还是李白,每个“老祖宗”都用同样的语调咆哮,展示着同一种“暴躁”,甚至孙悟空和被武松打的老虎也开始要求“回答我”。这不仅将历史人物扁平化,还可能导致知识的碎片化和庸俗化。
生成式AI技术的发展让历史名人走出“故纸堆”,融入现代语境,这是一种特色传播。但趣味科普不应滥用恶搞,跟风之时应保持对历史的基本敬畏。如果只是为了戏谑而戏谑,仅仅停留在流量思维,看似是在挖掘文化宝藏,实际上是对历史资源的误解乃至浪费。中华文化星空中的群星闪耀,或忧国忧民,或潇洒豁达,或婉约细腻,这些留在历史脉络中的“顶流”,个人气质之参差,精神世界之广博,远非一个“咆哮体”能表达。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创新,但仅是众多创新中的一种,“老祖宗”们值得更精彩的呈现,也期待更多元的表达。
这些年,从《如果国宝会说话》的诗意解说,到“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短剧爆火,再到“回答我”的魔性输出,中华传统文化的面孔越来越鲜活,不断给人以惊喜。守住技术的边界,与历史真诚对话,呈现各有千秋的文化景致,才能不断碰撞出当代文明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