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门是隋唐长安城郭城南墙偏西之门。考古人员发掘了安化门门址、郭城南墙、顺城街和早期水渠等遗迹,确认了安化门“一门三道”的结构及基槽营建方式。
安化门由墩台、门道、隔墙组成。由于西半部已破坏殆尽,目前仅剩东墩台、东隔墙、东门道的基槽部分。通过对东墩台基槽的南北向解剖,发现门址营建前此处地势北高南低,基槽北部直接坐落在生土上,南部则位于废弃的早期水渠之上。基槽底部夯层中铺有大量碎瓦片,多件瓦片上有“官……”“官匠……”字样的印戳。在墩台基槽南侧与东南侧发现补筑夯土,这些补筑夯土围绕在版筑痕周围,质量不如墩台夯土。版筑痕的存在表明在夯筑时其南侧应该是开阔的,为使墩台坚固,在基槽外又补筑夯土,不仅可填平废弃水渠,同时起到加固基槽的作用。
在门址东、西侧各发掘了一段郭城南墙,仅存基槽夯土。经解剖可知基槽由南北两块夯土分筑而成。在城墙夯土北侧均发现路土,路面有多条东西向车辙,应为顺城街。
早期水渠位于安化门遗址南侧,呈东西向,局部被东墩台叠压,早于安化门遗址。水渠在东隔墙以东,南北两壁外扩形成喇叭状。在喇叭口东侧的解剖沟内,于水渠底部的生土面上发现南北向三列近长方形小坑,坑内填土疏松纯净,坑洞四壁有明显水浸痕。在喇叭口西侧发现水利设施——拦河堰,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以生土为堰,晚期以清淤的淤泥为堰。在拦河堰西侧还发现了桥梁遗迹,包括桥桩柱洞和木地袱痕迹。
通过考古发掘,安化门遗址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为东西向水渠,渠上有拦河堰和桥梁等水利设施,根据出土遗物判断时代应该是隋初,推测隋大兴城时,外郭城南墙尚未建成,只是以东西向水渠作为大兴城的南界。晚期为安化门遗址,是在水渠废弃之后修建而成,墩台底部出土唐初带印戳的瓦片,结合文献推断此次发掘的门址当为唐永徽五年所建的安化门。
安化门遗址的发掘明确了“一门三道”的门址结构、规模及营建方式,新发现隋代的水渠、拦河堰、桥梁等遗迹,为认识隋大兴城的格局和隋唐长安城的水利设施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