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上海浦东新区的一些产科主任们在一起开会,让我讲讲产科转型的事儿。会上,一个二十多年的产科主任,说着说着,哭了,说她们医院的产科,最近被关了。上海妇产科专家段涛说:“如果不改变现状,产科整个学科可能真的就塌方了。”(3月26日头条新闻)
过去一年,“关闭”“分流”“失业”和产科高频地绑在一起,媒体用“产科关停潮”形容产科正在经历的漫长冬天。2022年,全国关闭了十几家医院产科,2023年,在产科关停的名单上,又增添了医院的名字,2024年刚刚过去三个月,据不完全统计,就已经先后有3家医院发出产科停诊公告。
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加强助产服务管理的通知》,强调公立医疗机构要承担产科服务兜底责任,从六个方面对加强助产服务提出具体要求。
出生率下降、运行成本高、医保控费、CMI指数低等综合因素,导致一些一些陆续停止产科分娩服务。医院的做法可以理解,毕竟未来生育率并不乐观,而产科运行成本高,但门诊和住院收费都很低,如果产科空转,必然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同时,医院考核与科室收挂钩,产科收入待遇低、风险责任大,也导致产科医生流失严重。
话说回来,如果各医院产科跟风过快被裁撤,或将影响产科医疗的供应,加剧医院资源紧张,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去年年末儿童医院的紧张局面,其中就与之前一些医院儿科、产科关停有关。
人们对产科服务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医疗的重心扩大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包括月子、产康、医美,以及心理与精神健康。医院产科跟风关闭或停止分娩服务,或将导致有需求者难以找到合适的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法律规定和政策落实导致其难以享受相应的福利和保障。由此带来的可能是女性更不愿生育,更多产科跟风关闭,造成恶性循环。在社交媒体上,有些网友表示,“想要孩子却没有地方生”,“想要孩子却被嘲笑和歧视”,“想要孩子却没有保障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