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一起恶性伤医事件震动全国,让陶勇这个名字被人熟知。
3年后,陶勇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了一张照片,他身着手术服,正专注投入手术。
“陶勇重新拿起手术刀”的消息,一时间冲上热搜。
小镇做题家出身、顶级学府毕业、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陶勇的人生经历是普通人逆袭的完美范本。然而,命运给了他重重一击。在人生的至暗时刻,陶勇并没有消极沉沦,而是拿起了另一把更锋利的“刀”。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陶勇教授基于多年的慢性眼底疾病临床诊疗经验,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马光辉院士和魏炜研究员团队交叉合作,提出了“类细胞”剂型的新策略,进行了眼底疾病治疗的探索性研究,相关工作发表于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上。
突如其来的变故
陶勇与医学结缘要从他的孩童时代说起。
1980年,陶勇出生在江西省南城县的一个小镇。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小镇上很多人都曾饱受沙眼折磨。
10岁那年,陶勇陪母亲去省城看病。年幼的陶勇看见医生用一根极细的针从母亲的眼睛里挑出20多颗结石,心里很不是滋味。从那时起,一颗学医的种子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
1997年,陶勇跨越1500公里,从小镇考入北京医科大学。10年后,27岁的陶勇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陶勇选择的是极冷门的研究方向——葡萄膜炎领域。“葡萄膜炎是一种复杂的致盲性眼病,不管是用药还是手术,都需要医生有更开阔的视野,而不是仅限于眼科专业。”陶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