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近日网上的新晋“顶流”,大概非“鹅腿阿姨”莫属——
高校学子争抢“鹅腿阿姨”的相关新闻,一连多日冲上平台热搜。网络围观之外,不少人也跑到线下一睹为快,媒体的镜头以及各路围观者的相机一窝蜂怼到了“鹅腿阿姨”脸上。可面对这羡煞旁人的“泼天流量”,阿姨却直言:“挺不安”“很不适应”“不喜欢走红”。
据媒体报道,“鹅腿阿姨”受追捧已有多年。“所有鹅腿亲手冲洗、切配、腌烤,每天早上6点多就起床开始收拾,一直忙到天黑”“阿姨不太会用手机,线上的十几个微信群都是学生帮她建的”……正是用心、真诚、朴实成就了味道和品质,才让这个不起眼的校外小摊抓住了学生的胃和心。可即便如此,这突至的流量,也多少让人始料未及。不少网友不解,“这到底得有多好吃”;更有人直言,“铺天盖地报道这事有无必要”“过度围观只会影响阿姨正常做生意,都快散了吧”。
其实,这一幕我们并不陌生。从拉面哥、菜馍奶奶,到糖水爷爷、鸭头小哥,再到近来的山东炒菜哥、盒饭姐,许多普通人因为偶然因素一夜爆红,平静生活即被打破。线上的关注、点赞、转发,在“万物皆可直播”的当下,越来越多将喧嚣和滋扰带到线下。
看客们各有目的,被围观者心态也各不相同。像“鹅腿阿姨”这样,“并不开心”“觉得累”“不想再坚持”的不在少数。事实上,无论主观意愿如何,流量凶猛,往往会让人疲于应对,线上线下的过度关注,不仅搅得当事人无法正常工作生活,还严重干扰公共秩序。一番折腾下来,围观成了“围剿”:一个又一个摊位关门谢客。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大呼:别再把“鹅腿阿姨”的摊给整没了!
有更多镜头关注那些平凡的闪光点,是好事。但凡事有度,各路媒体、网络主播也好,普通网友也罢,在不经意间强行赋予某件事“不匹配”、某个人“接不住”的流量,肆无忌惮消费对方,就太过了。
“我们不想太张扬,平平淡淡就行”“不喜欢走红,想平平静静”,在走红的诱惑下,“鹅腿阿姨”的这份清醒难能可贵,也理应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