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也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保障粮食安全,就是要确保每个人都能够获得足够数量、质量和多样性的食物,满足营养需求,享有健康生活。
联合国将消除饥饿作为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旨在2030年实现零饥饿。
拉克希米(Lakshmi T.S)的蔬菜生意有些难做。
她和丈夫在印度南部喀拉拉邦开着一家蔬菜批发店。每天,新鲜的西红柿、青椒、洋葱会从隔壁的泰米尔纳德邦运过来,靠着小店营收,支撑起一家四口的生计。
但今年印度许多蔬菜供应短缺,价格轮番暴涨,让拉克希米损失不小。先是西红柿价格在几个月内突飞猛涨,从平日的每公斤20多卢比一度飞涨到250卢比。等到9月,好不容易西红柿价格恢复了正常,洋葱又比三个月前贵了25%,扁豆汤的食材也比年初贵了20%左右。
“我们面临很大亏损,因为购进了很多食材却卖不掉。”拉克希米告诉《凤凰周刊》,“以前顾客买西红柿都是一两公斤地买,当零售价升到每公斤150卢比时,人们开始只买250克。如今最贵的轮到了生姜,一次最多只能卖出100克甚至50克。”
比菜价上涨更严峻的是主食的短缺,这将更多人置于饥饿之中。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下称“粮农组织”)今年7月发布的报告《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指出,自2019年以来,由于疫情及反复出现的天气灾难、冲突和战争,全球面临饥饿的人数新增1.22多亿。
过去这一年,全球粮食安全和营养形势依然严峻——全球近30%的人口(24亿人)无法持续获得粮食,其中约9亿人面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3年全球风险报告》认为,粮食危机将是全球未来两年最严峻的威胁。由于各国农民逐渐转向种植经济作物,过去五年全球粮食种植面积已减少约30%。
粮食问题,正被极端天气、地缘政治、战争冲突、经济衰退重重裹挟,带来供应不足和食品价格螺旋上升,给最不富裕的人群和地区带来饥饿威胁。
战火摧毁了乌克兰的田野和农民的作物
极端天气频发带来减产
被反复提及的“粮食安全”,究竟指的是什么?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席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院长樊胜根向《凤凰周刊》解释说,这个词组对应到英文中为“food security”,更准确的释义是“食物保障”。因为如果谈论“安全”,更接近于卫生和健康层面的“food safety”,而“food”所包含的概念也不只是谷物,而是包括了主粮、果蔬、肉蛋奶等,“我们现在追求的不仅是吃饱,还有吃得营养健康”。
这意味着,当谈论“粮食危机”时,包含了不同层面的危机呈现。
“对危机的最终判断在于世界上多少人有粮食安全问题,比如饥饿人群上升的速度、营养不良人群上升的比例,但这些数据在短期之内很难衡量,因此需要通过中间指标进行(判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粮食价格。”樊胜根说,如果某个地方粮食价格上升,必然有很多人买不起粮食、会饥饿、会营养不良,所以我们通常都在关注,哪个国家或地区的粮价突然上升,比如上升20%、30%,有时甚至是100%乃至近200%。”
粮农组织也对此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划分,比如严重粮食不安全(Severe food insecurity),是指一年中的某个时候,人们耗尽食物经历饥饿,最极端的情况是一天或更长时间没有食物。
而中度粮食不安全(Moderate food insecurity),指的是缺乏持续获得食物的机会,从而降低了饮食质量并扰乱正常饮食模式。
诸如印度蔬菜价格暴涨,让许多人难以维系往常饮食习惯。尤其印度有相当庞大的素食人群,这对于他们的影响尤甚——在7月,吃一顿素食的成本上升了三分之一。果蔬供应不足,很大原因在于印度近来经历了高温与暴雨交替,恶劣的天气条件严重干扰植物的正常生长。
印度多种蔬菜价格暴涨
除了印度,多国农业生产都饱受气候变化之苦。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第六次评估报告中,明确谈及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即干旱、洪水和热浪等极端天气正在给农业、水产养殖、林业和渔业带来压力。此外,供应链也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包括从生产到消费的每个环节,以及储存和运输。
报告直言,气候变化将给粮食生产和获取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特别是在脆弱地区,从而破坏粮食安全和营养。
樊胜根指出,极端天气对不同地区、不同庄稼的影响不一。
他表示,首先从地区来讲,往往是全球南部地区受影响最大,比如非洲、拉丁美洲、南亚等。全球变暖后,台风、飓风等风暴会增加,降雨频率和强度加大,干旱发生也会更频繁,这不仅导致粮食产量下降,也会影响畜牧业、渔业。
索马里遭受严重干旱,牲畜也大量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