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疫流言干扰防疫工作,养生“伪科普”误导公众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10月辟谣榜综述
近日,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根据网上数据监测和网民举报,对10月网络谣言进行了梳理分析。10月典型网络谣言主要集中在编造和传播局部地区疫情防控不实信息、与饮食健康相关的伪科普养生信息,以及以环保为名抹黑中国渔业发展等方面,极易误导公众、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混淆视听,涉疫流言干扰防疫大局。国庆长假期间,人员流动性和聚集性增加,网上涉及防疫措施、核酸检测、物资保供等方面的谣言也时有出现。诸如“上海游客遇新疆疫情变身葡萄采摘工,120元1天包吃包住月底回家”等虚假信息纯属断章取义、扰乱视听。传言“出入扫两次码,可避免成密接”这一“好心提醒”在多地传播,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出门时再次扫描“场所码”并没有“证明出门”的作用,对于是否作为密接人员的判定,还是需要根据疾控等相关部门的流调来确认。此外,网传郑州、西安、福州等城市“全市静默”“某月某日封城”等谣言反复出现,对当地疫情防控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男子确诊阳性被吊车吊起转移”“健康码蓝码可3个月免做核酸”也纯属臆测,严重误导公众。
罔顾事实,借“环保”名义乱作文章。一些美西方媒体和个人对中国抱持固有偏见,甚至故意“污名化”。近期,一好莱坞知名男演员在社交账号上转引《纽约时报》错误报道,指责中国渔业“过度捕捞、破坏海洋环境”,完全无视中国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事实与贡献。实际上,根据《2021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2021年,我国海水和淡水养殖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80%,占世界水产品养殖总产量的60%左右。中国水产品养殖量占消费量和总产量的八成,是世界上主要渔业国家中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中国人吃鱼,不是靠捕捞向大自然无限制地索取,而是靠自力更生搞养殖业。同时,中国的整体海洋捕捞量正在以每年8%左右的速度减少,全球捕捞总量却在以每年4%的数量增加,反观欧美等发达国家,自养水产品产量很低,主要靠海洋捕捞和进口,到底是谁管不住嘴,一目了然。
耸人听闻,所谓“独家爆料”渲染焦虑心理。10月初,烟台黄渤海新区海域大量海肠上岸“蔚为奇观”,别有用心者为博取眼球,编造“大量海肠上岸是异常现象”等流言。实际上,正是因为海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为海肠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海肠产量高,加上降温和大风天气,才出现海肠上岸这一现象,民众无需担忧。而所谓“长期戴口罩会得肺结节”“做核酸前喝饮料会假阳性”更是纯属子虚乌有。造谣传谣者以所谓“独家爆料”制造耸动、哗众取宠,使部分受众不知不觉就中了谣言的圈套。
以讹传讹,饮食养生“伪科普”误导公众。时值金秋丰收时节,有关“柿子和海鲜一起吃等同砒霜”“柿子空腹吃、和奶制品混吃都会得结石”等“伪科普”知识混淆科学理念,以博取眼球、夸大其词的方式忽悠大众。“喝骨头汤可以补钙”也让很多老年朋友信以为真,但实际上骨骼当中含有的钙质大部分是以羟基磷灰石的形式存在,很难溶解到液体中,长时间熬煮的骨头汤中所含的钙质达不到牛奶中的1/10。而且,骨头汤中含有大量的油脂和盐分,长期食用可能会造成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问题。还有所谓“‘秋冻’就是要挨冻”的说法很多人深信不疑,这样的“养生经”没有科学依据,尤其对于体质虚弱人群来讲,不能过度强调“春捂秋冻”,而要根据实际情况添加衣裳。
事实只有一个,谣言却可以演变成无数种。面对真伪难辨的各类信息,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呼吁广大网民积极提供线索、共同传播科学理念,让网络谣言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