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题:更加科学精准防控疫情——权威专家解读第九版防控方案
新华社记者李恒、顾天成
为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近期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第九版防控方案出台的依据是什么?做了哪些针对性调整?如何真正落实到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权威专家进行解读。
基于科学依据 因时因势调整
第九版防控方案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特点,因时因势对疫情监测、风险人员的隔离管理、中高风险区划定标准等进行了调整。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雷正龙从疫情形势的变化、病毒变异的特点及前期试点研究等3个方面解释了第九版防控方案调整的依据。
他表示,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世界范围内持续流行,今年以来全国本土疫情发生频次明显增多。研究提示,奥密克戎变异株潜伏期短、传播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避能力,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新挑战。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今年4至5月份,在大连、苏州、宁波、厦门、青岛、广州和成都等7个城市开展了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试点研究工作,取得大量科学依据。”雷正龙说,结合各地防控实践,特别是上海、吉林等地大规模处理疫情的经验教训,并参照世界卫生组织上半年发布的指南,对防控方案进行了修订。
“第九版防控方案是对防控工作的优化,决不是放松防控,目标是更加科学精准。”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说。
重点进行三个方面修订 提升精准规范性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相关负责人提醒,第九版防控方案决不是放松防控,而是要求更规范、更准确,把该管住的重点风险管住、该落实的措施落实到位。与第八版防控方案比较,第九版防控方案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修订:
一是针对风险人员的隔离管理期限和方式,第九版防控方案提出,将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隔离管控时间从“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前不要求双采双检;将密接的密接管控措施从“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
对此,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说,研究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平均潜伏期缩短,多为2至4天;绝大部分都能在7天内检出。这样的调整并不意味防控措施的“宽松”,而是根据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流行特点对防控措施的进一步优化,不会增加疫情传播风险,是精准防控的体现。
二是围绕封管控区和中高风险区划定标准,第九版防控方案将两类风险区域划定标准和防控措施进行衔接对应,统一使用中高风险区的概念,形成新的风险区域划定及管控方案。
“高风险区采取‘足不出户、上门服务’的封控措施;中风险区采取‘人不出区、错峰取物’的管控措施;低风险区采取‘个人防护、避免聚集’的防范措施。低风险区域人员离开所在的地区或城市,应持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雷正龙介绍,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三是为进一步完善疫情监测要求,第九版防控方案明确,加密风险职业人群核酸检测频次,将与入境人员、物品、环境直接接触的人员核酸检测调整为每天1次,增加抗原检测作为疫情监测的补充手段。
“通过多渠道的监测机制,进一步提升常态化监测的敏感性,实现病例早发现。”王丽萍说。
时刻紧绷疫情防控这根弦 将措施真正落实到位
个别地方对入境人员在集中隔离期间核酸检测频次不足;有些地区在入境人员解除隔离前,存在最后一次核酸检测采样提前的情况……近期,上海、江西等地发现个别入境人员在解除集中隔离后检测出阳性的情况,国家和地区疾控专家对此开展调查分析和风险排查,发现个别入境人员集中隔离点在管理上存在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
“各地要加强对集中隔离点的管理,严格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的有关要求,确保‘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管控政策落实、落地、落细。”雷正龙说,要加强集中隔离点规范管理,做到信息推送和全程闭环管理,严格落实居家健康监测。
为做好第九版防控方案落实工作,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日前召开全国疫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各地各部门要时刻紧绷疫情防控这根弦,严格执行第九版防控方案,将不一致的措施限期清理。
下一阶段,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将指导各地及时做好防控措施的贯彻落实及平稳衔接,并适时对各地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抽查,促进第九版防控方案措施真正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