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筹备到筹办,从举办到赛后,冬奥有时间线,但冬奥给当地村庄带来的影响和带动,将会长久地持续下去。
大量的基础设施、场馆、酒店等,改变了当地村庄和村民的生活,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便利条件,真正将村庄发展起来。冬奥的经验,又是否对其他乡村的发展具有独特的启发性?
为此,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可持续发展处处长刘新平。刘新平表示,冬奥带给当地乡村的变化,不仅是硬件上的,更是观念、思想、方法上的,这些变化,是真正的社会可持续性,冬奥的大型活动经验,对未来我国的各种大型活动,亦有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可持续发展处处长刘新平。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与以往不同的冬奥
新京报:从2015年申办冬奥成功以来,在北京延庆、河北张家口市的崇礼等地,许多乡村被冬奥带动,能否介绍一下冬奥对这些赛区及赛区周边村庄具体的带动有哪些?
刘新平:2014年12月,国际奥委会通过了奥运会改革方案,发布《奥林匹克2020议程》,为奥运会开启了改革之门。其中改革措施的核心内容有降低奥运会申办和运行成本、可持续性、提高公信力和注重人文关怀。可持续性作为一项改革内容,成为这一届冬奥与以前的奥运会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北京2022年冬奥也成为第一届从申办、筹办到举办,全程践行可持续性的奥运会。北京冬奥提出了“可持续,向未来”的可持续性工作愿景,目标是创造奥运会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典范,从环境正影响、区域新发展和生活更美好三个领域制定了119项具体工作措施。其中,在区域新发展中,冬奥对周边乡村的带动和影响是非常显著的。既有硬件方面的提升,又有就业、公共服务、文化观念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