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水下机器人、探地雷达相结合,10月底之前形成统一规范的入河排污口名录
黄河流域正迎来史上最大规模入河排污口排查,究竟有多少口子向黄河排污,终将摸清。
首批试点涉及山西(汾河流域)、甘肃(黄河干流段)、青海(湟水河流域)3省12地市(州),共三千余公里岸线,“海陆空”相结合,无人机、水下机器人、探地雷达协同“作战”。初步计划7月底之前完成无人机航测,10月底之前完成人工排查和专家核查,形成统一规范的入河排污口名录。
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要求,把陆地污染治理与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挂起钩来,切实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部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排查整治中,坚决反对把排污口一关了之、一堵了之等简单粗暴的“一刀切”行为。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排污口数量不是追责依据,此次排查重点是着眼未来,真抓工作、解决问题,切实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焦点1
为何水域治理都从排污口开始?
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而入河排污口贯穿整个流域的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与流域环境质量改善、水资源利用和水生态保护都密切相关。入河排污问题突出的地方,往往就是水污染严重的地方,同时也是水资源利用和水生态治理存在明显短板的地方。
因此,必须把入河排污口这个基础性“底数”弄清楚,才能把陆地污染治理与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挂起钩来,通过水陆统筹、以水定岸,有的放矢加强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推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水资源保护水平,有效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
长期以来,黄河面临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功能严重破坏、生物栖息地丧失等问题,经济社会用水和生态保护间矛盾尖锐。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依然严峻,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80%,过度开发导致水污染加剧,部分地区“有河皆干、有水皆污”,一些流域尾矿、工业和生活废水无序排放问题突出。2019年黄河137个水质断面中,劣V类水占比达8.8%,明显高于全国3.4%的平均水平。
2019年,生态环境部完成了整个长江流域、渤海海域的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工作。在试点基础上,采用无人机航测、人工徒步排查、专家质控式核查等“三级排查”模式。上述负责人表示,实践证明,这种“高科技+笨功夫”的方式基本实现“有口皆查,应查尽查”目标。
焦点2
黄河流域排污口有何特点?
生态环境部华南所高级工程师陈尧介绍,前期调研发现,黄河流域缺水,在这里水是宝贵的资源。同时,黄河流域的排污呈现明显规律。
例如用水大户企业和农田灌溉,前者定期会排高浓度尾水或污泥,雨洪季节可能会借雨排污,其次,一些渣土尾矿堆在山沟里并不做防渗,雨洪季节面源污染物会顺泄洪渠、雨洪口入河;后者种植季节(一般两季,冬小麦9-10月种、5-6月收,夏小麦6月种、9月收)初期来水冲刷积存在灌渠中的污染物入河,雨洪季节面源污染物从农田溢流顺灌渠入河。这些都是黄河流域的特殊情形,需要引起注意。
此次试点的3省,无论地形、水情、城乡分布、沿河排污等,差别都比较大。青海主要是生活污水,沿河企业少。甘肃企业、人口集中在兰州,兰州为峡谷地形,黄河、湟水河穿城而过,沿黄河和湟水河分布大量大型企业和城区、乡镇,各支流、沟渠沿岸遍布乡镇和中小企业,城乡建成区之间分布少量农田灌区。山西滨河城镇多、农田多,支流上企业多,峡谷里矿多。比如太原市,汾河穿城而过,城区建设强度大;古交县段为峡谷地形,干支流山谷分布大量煤矿企业;其他区县几乎是平原,汾河干流被开发为景观河道;各支流上企业众多。
另外,黄河水季节差异大,城市泄洪压力大、排污量大。黄河雨季主要集中在6-9月,雨水急、洪水位高且挟带杂物多,因此主要干支流都修有堤坝防洪。干支流河道中日常水流细、滩涂多,雨季或突发暴雨时,洪水、上游水库开闸放水和市政污水厂泄洪水将污物裹挟入河,水流污染物浓度高,有时会造成局地污染事件。
焦点3
此次排查将采取哪些方式?
此次试点范围包括黄河干流甘肃段、湟水河、汾河等河流(段),涉及山西、甘肃、青海3省12地市(州)。任务分为四项,跟长江和渤海排查时一致,分为排查、监测、溯源、整治,即“查、测、溯、治”。
根据黄河流域产业和人口分布情况,原则上,排查范围以所排查河流(段)两侧的现状岸线为基准,向陆地各延伸1公里,有条件的可结合实际进一步延伸范围。但是,河流(段)两侧10公里内有工业聚集区的,应将整个工业聚集区纳入排查整治范围,切实查清污水去向。
排查对象包括所有工业企业排污口、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污口,还包括其他通过管道、沟渠、涵闸、隧洞等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排口。简言之,是个排污口,就查。
跟渤海和长江大排查一致,黄河排查将沿用三级排查模式,即无人机航测(一级),力争做到排查范围的“无死角”和“全覆盖”;人工徒步排查(二级),组成陆地组、水上组和技术攻坚组,采取天空航拍、地面徒步、水上巡查等方式,实行“地毯式”排查;专家攻坚核查(三级),即对排污口分布的重点区域、敏感区域和可能存在疏漏的异常区域,采用无人机、水下机器人、无人船、水下探测器等先进设备,查漏补缺和更新完善,建立统一规范的入河排污口名录。
排查过程中,将进一步加强热红外成像仪、探地雷达、管道机器人、移动环境监测车等先进设备使用,实行全流程APP清单式管理。
上述负责人介绍,除了黄河流域特殊的地形等因素,目前摸底发现,地方在技术、资金以及人力等方面,存在困难。
鉴于此,全力夯实各项准备工作。比如,建立了黄河流域排污口APP系统这个大数据平台,具备精确定位、路线导航、信息填报、拍照录像、统计审核以及全流程管理等功能,满足现场排查上千人同时使用,实现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一张图”“一本账”。
生态环境部还建立了“兜底”保障员队伍,负责协调解决物资、住宿、饮食、安全、报销、技术等各方面问题,解决一线人员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一线攻坚。
为了帮助各地解决实际困难,生态环境部牵头建立协调帮扶工作机制,由生态环境部执法局、黄河流域局处级干部任组长,各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和指派部属单位人员任副组长,成立3个协调帮扶工作组,分片包干,对负责区域试点工作进行指导调度,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督促如期完成目标任务。
各协调帮扶组将分赴所负责省份开展现场帮扶,协助做好技术方案、航测范围划定、空域申报技术文件起草等工作,协调解决相关技术问题。
新京报记者 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