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逢第70个国际儿童节,北大医疗脑健康“医生Talk”栏目联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贾美香,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眼科陈雪医生、心理行为医学科谢燕医生、口腔科安鈺医生、张芳菲医生、儿科李文静医生,北大医疗脑健康行为发展教研院执行院长吉宁博士等12位专家,发起了名为“养个孩子有多难”的知乎圆桌讨论。在短短的7天时间里,本话题收到了近200位父母的提问,获得了超280万的浏览。我们发现,从宝宝出生的那一刻,父母们为孩子各种成长问题就操碎了心,“孩子乳牙变黑了要治疗吗?”、“宝宝还不开口说话好着急”、“孩子近视度数疯长前有什么迹象?”、“孩子发育异常会有信号吗?”、“孩子腹泻该吃什么药?”、“疫情期宝宝疫苗被耽搁了怎么办?”......
一个个细枝末节的育儿难题,将家长们的需求和焦虑暴露无遗。为让孩子顺利完成成长的“KPI”,每一对父母都在为孩子倾尽全力。但当参与到育儿实战中,父母们却因为缺经验、缺知识、缺辨别能力,面临着一箩筐的育儿问题。其中最核心的便是,如何在庞杂的育儿信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育儿方法。为让爱更科学,孩子获得更高质量的陪伴,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北大医疗脑健康协办,北京大学医学部幼儿园、北大医疗怡健殿健康管理中心等机构支持,特约支持媒体搜狐母婴参与的“2020年第五届儿童健康文化节”正式开启。在连续11小时的直播活动中,全国小朋友一起云探访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11位来自医学及教育领域的专家通过“医生Talk”栏目,带来了11堂育儿公开课,和父母们一起求知、互动与探讨育儿经。
究竟,这些来自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联合大学教育康复学专业、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专家们回答了哪些育儿困惑?下面的儿童节“加餐”攻略,希望能对您有所启发。01身体篇
家长提问:疫情期间,如何提升孩子的免疫力?
医生talk: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曹娟表示,孩子的免疫力同体格发育一样,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成熟。宝宝6个月前靠母体传输的抗体与外界病原作斗争,所以6个月以内的宝宝很少得感染性疾病。6个月以后随着来自母体抗体的消耗,宝宝需要与外界的细菌、病毒等病原单打独斗,这时宝宝开始容易得病。
想要宝宝能在一场场战斗中取得成功,参与免疫斗争的士兵只有吃得好,有力气了才具备更强的战斗技能,因此免疫力的提高需要充足的营养,每天需保证必须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等营养元素,优化饮食结构。同时应保证适量的运动。
家长提问:春夏换季,宝宝总拉肚子怎么办?
医生talk: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李萍提到小儿腹泻病是孩子常见疾病之一,孩子消化功能不足,生长发育所需营养多、机体防御功能差、肠道菌群易失调和人工喂养不当等都是小儿腹泻病的易感因素。如果孩子出现了腹泻,可通过便常规、便培养、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病原血清学检查来诊断病因。预防宝宝夏季腹泻需注意:家长和宝宝的个人卫生,勤洗手;饮食卫生方面,注意食物和食具卫生,严防病从口入。一旦发生了腹泻,要注意饮食,对症治疗,预防脱水,避免各种并发症发生,如果症状重,及时找医生就诊。
家长提问:孩子总是眯着眼睛做作业,还嚷嚷着看不清,是近视吗?
医生talk: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陈雪提醒,首先如果孩子看不清,一定要去医院详细检查看不清的原因,是近视、还是远视,还是其它原因造成的看不清,有没有器质性的眼科疾病。虽然学龄儿童视力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近视,但仅仅从“孩子看不清”这个事实,并不能直接推断出近视的结论,必须要到医院进行检查才能确定。
而学龄前儿童出现“看不清”时,远视、弱视的可能性会更大,则需要正规的矫正和治疗,以免影响孩子视觉功能的正常发育。如果经由医院检查确实是近视,则一般情况下近视会伴随终生,近视相关的眼部疾病患病率也会高于不近视的人群;这一点并不会因为做了近视眼手术而改变。近视眼手术仅仅解决戴眼镜的问题,相当于把眼镜做在眼睛上了,并不改变近视的本质。做过近视眼手术的人,出现近视相关眼病的风险依然高于不近视的人群。
家长提问:换牙期的双排牙要怎么办?怎么保养才能有一口整齐漂亮的好牙?
医生talk:小朋友共有20颗乳牙,这些乳牙都替换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要从6岁替换到12岁。最早替换的是下面的前牙,大多6岁左右,也有不少小朋友是5岁或者7、8岁替换。上面的前牙要晚一点,平均7、8岁替换,而后面的槽牙和尖牙一般在9岁之后替换。小朋友替牙过程中常见一种双排牙的情况,就是新牙已经长出来了,乳牙却一直没有掉。因此替牙期可以鼓励小朋友们吃一些硬的食物,帮助松动的乳牙自然“硌掉”,利于顺利换牙。如果已经出现双排牙的情况,建议及时到医院请医生拔除没有脱落的乳牙。此外,小朋友是口腔问题高发的人群,建议要每半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预防并排查是否有虫牙、检查牙齿的发育是否正常;另外,想让孩子有一口漂亮的牙齿还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孩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零食饮料也是引起龋齿的重要原因,应当尽量控制。
家长提问:孩子学龄前有哪些关键年龄点?如何识别孩子是否发育正常?
医生talk: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儿童康复科主任医师张雁表示,孩子0-6岁中包括11个关键年龄点,每个年龄点都会对孩子进行语言、社交、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这四项核心敏感发育进程的指标测评。任何一项出现预警征象阳性,即判定为筛查阳性,即存在心理行为发育偏离的可能。发育障碍是一组在儿童发育阶段起病的疾病,分为视力障碍、听力障碍、智力障碍、肢体发育障碍和社交沟通障碍等。家长发现问题应及时诊断,及早实施康复干预,以帮助孩子重建生活自理、学习以及社会交往的正常能力。
家长提问:孩子3岁了还不说话,这正常吗?
医生talk: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听力语言科主任张庆苏提到国内多数康复科对于言语治疗都不够重视,或者配置不够完善,但有言语障碍的儿童越来越多,大多数家长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张庆苏主任提示,言语功能障碍是指言语内容、表现形式出现障碍,最常见症状为失读、失写、失听。
如孩子到了年纪却发声极少,家长应高度警惕言语障碍风险。建议家长从孩子出生起,就要把沟通交流融入到亲子互动中,为孩子开口说话奠定基础。另外,孩子开口说话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先听懂、能沟通交流、可发音。如存在障碍倾向,需及时需求言语康复师进行言语治疗,可以进行一些相关的刺激治疗,也可依靠一些丰富环境的刺激,改善孩子的障碍。
家长提问:一定要打疫苗吗?疫苗有副作用吗?
医生talk:对此首都儿科研究所儿保科主任、主任医师王琳介绍到,疫苗是用各类病原微生物制作的减毒或灭活生物制品,它类似抗原成分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对免疫系统成熟及对抗多种疾病有至关重要作用,因此应按时接种。而孩子接种疫苗的副作用通常都是很小的,主要为低热、咽喉肿痛、注射部位泛红、疲劳等,家长也不必担忧。
疫情期间很多家长反映孩子的苗接种计划受到影响。对此,王琳医生建议,接种前家长最好提前与疾病主诊医师、社区卫生工作者或疫苗免疫专家做好疫苗接种时间、接种类型、接种禁忌的沟通。如需接种,做好防护工作,单独预约、分散接种。接种后,如孩子出现发热症状,家长也不用过于担忧,可能是接种的常见反应,一般2-3天会自行恢复。如发热加重或持续,应及时就医。02心理篇
家长提问:因为自卑,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都受到了很大影响,我们该怎么办?
医生talk:健全的人格,是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础。谈及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时,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谢春风谈到,国内外儿童青少年普遍存在用时过度、用力过度、用智过度、用情过度的问题,儿童青少年因为自我意识的脆弱,较成人更易产生心理问题,对外表现有自卑、叛逆等。
作为家长、老师,应该高度关注孩子心理发展和人格成长,特别是关键年龄阶段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苗头,采取医教融合的教育举措。除此,在家庭呵护同时,谢春风主任指出,家校教育协作必须更加密切,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要进一步强化;且学校应加强师生关系的良性互动,强化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和心理疏导。总之,后疫情期间,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要基于身心和谐,需要家校协同,走医教融合模式。
家长提问:孩子总爱动来动去,是多动症吗?怎么才能训练他“静”下来?
医生talk: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主任医生张劲松表示,孩子动来动去、粗心大意、注意难以保持、丢三落四、坐不住等均与注意有关。家长可通过家庭训练提升孩子注意力。开展训练建议结合孩子的兴趣,寓教于乐,且每次不要设定过多的注意目标;同时,孩子注意集中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一般情况下,如5-7岁孩子注意集中时间为15分钟左右;7-10岁孩子大概是20分钟;10-12岁是 25分钟左右。所以进行训练时,不要透支孩子的注意。
如孩子被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应该根据孩子的病情和具体需要,合理选择并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或个体化教育项目等,来进行全面的干预从而最大程度上改变患者的症状和社会功能。
家长提问:孩子认知发展比同龄人都慢,是不是长大就好了?
医生talk: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北京联合大学教育康复学专业负责人、副教授刘晓明表示,发现孩子的认知能力比同龄人晚、慢、低,应尽快进行儿童认知能力的评估和专业康复干预,不然会影响孩子未来的正常生活。
当前较常用的是学前版五项认知测验,其以PASS智力模型作为理论依据,用空间次序、动作系列、目标辨认、图形推理和逻辑类比五项测验任务来考察学前儿童认知能力。锁定了认知能力短板,家长应首先求助于专业康复机构,实行系统的干预训练。家庭康复则是机构康复的补充和延伸,家长应配合制订家庭训练计划,以孩子兴趣为指向,做“孩子说了算”的家庭训练,实现孩子的康复效果最大化。
家长提问:孩子有轻微的孤独症,很担心上不了学,我该怎么办?
医生talk:作为孤独症领域的泰斗级专家,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贾美香指出,想要孩子正常步入小学,家长应尽快实施干预,遵循“早期、密集、纳入家庭”的原则,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展患儿的潜在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的能力。除此,贾美香医生建议,家庭干预要结合不同年龄段,提供从吃饭、穿衣到游戏、休息等融入一日生活的训练。在“如何让家庭干预专业又高效”的问题上,贾美香医生认为要在干预的实操、数据记录、结果反馈等阶段做到绝对的专业化,才有助于家庭干预训练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