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新冠防控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曾表示:手足口病传播系数是新冠病毒的3倍。
如何辨别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颊炎?
手足口病早期像感冒,起病急,发热,一般为38度左右,可有咳嗽、流涕、影响食欲、恶心、呕吐等表现,疱疹,有时也会出现在臀部和膝盖处。
而疱疹性咽颊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和口腔咽颊部疱疹,少数病例会出现高热惊厥、脑炎等并发症,大多数为轻型病例,有自限性,病程一般在4~6天,偶尔延至两周。
“保护易感人群最好的方法就是接种疫苗,尤其对于6个月-3岁孩子,要尽早进行疫苗接种。此外还要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净水、加强锻炼、开窗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场所。”
手足口病是如何传播的?
(1)粪口传播。病毒在感染者的粪便中存活时间较长,可直接或间接污染水、食物等,通过食用被污染的水和食物造成感染。
(2)接触传播。通过接触被患者粪便、疱疹液、唾液、鼻涕等污染的物品(玩具、毛巾、衣服等)而发生感染。
(3)呼吸道传播。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将病毒散播到空气中,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儿和隐性感染者是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源,且隐性感染率较高。手足口病肠道病毒侵人人体后复制进入血液,可进一步播散到多个组织和器官,从而导致相应的临床表现。
得了手足口病,会有哪些症状?
手足口病以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手、足等部位出疹为特征,潜伏期一般为2~10天,平均为3~5天,大多数患者1周内可痊愈。
手足口病分为普通型和重型。普通型手足口病较常见,临床表现以发热,手、足、口、臀、腿等部位出现红色皮疹为主,可伴有厌食、疲倦、咳嗽、流涕等症状,疱疹内液体较少,且不疼不痒,皮疹消退后不结痴、不留疤。有的人仅出现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或是皮疹不典型甚至无皮疹。
普通型绝大多数会痊愈,少数会在病程5天内发展成手足口病重型或危重型,常累及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症状,如精神萎靡、嗜睡、头痛、惊厥、抽搐、意识障碍、口唇暗紫、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面色苍白、出冷汗等,严重者导致脑干脑炎(最为凶险)、无菌性脑膜炎、心肌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衰竭等并发症。
危重型病情凶险,进展迅速,若不及时诊断和救治则病死率超过80%。大多数手足口病患儿预后良好,无后遗症,个别重症病例恢复后会有一定残疾,比如肢体麻痹、肌肉收缩无力等。因此,及时识别和治疗重症病例,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手足口病整体疫苗接种率仍偏低
“相关研究表明,手足口病需要在免疫接种率达到78%以上才能达到免疫群体的效果,EV71是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需要达到67%以上才能达到群体免疫的要求。目前各地EV71疫苗接种率从10%—50%之间不等,远低于形成群体免疫的要求”。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究员陈晓琦认为,在新冠疫苗的防控常态化中,要提高EV71疫苗接种率,联合接种优势格外明显,这样可以减少去医院的次数,一次就诊,多种保护。
据悉,我国自行研究的EV71疫苗已经可以与乙肝疫苗、麻风疫苗、流脑疫苗联合接种,研究证明一起接种,或者分开注射接种安全性相同,免疫保护作用也是一样的。目前EV71疫苗与乙脑疫苗、流感疫苗的联合接种工作还在继续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