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第四十五场),省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广胜,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峰,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杨建武,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孙黎明出席发布会并回答问题。
陈广胜就浙江的核酸和抗体检测工作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在上周会议中提出要大规模开展核酸和抗体检测,浙江在这方面有怎样的工作部署?浙江要提高医疗机构检测能力,是否意味着现在还有一些瓶颈制约?
核酸和抗体检测是发现新冠病毒及感染的基本手段。从先前主要用于诊疗检测和对入境人员检测外,浙江较早将之拓展到其他人群。4月4日,鉴于无症状感染者成为疫情防控重要的风险点,为配合省际健康码安全转换,浙江率先出台政策措施,对离汉通道管控解除后来自武汉的人员免费开展核酸和抗体检测,对近期来自湖北的所有学生和教职员工免费开展核酸和抗体检测。4月17日,浙江再次作出规定,对近期来自湖北且从事教育、医疗服务和公共场所、交通运输等服务的重点人群免费开展核酸检测。
在此需要说明,检测是基于对区域和人员风险因素的评判,所以是动态调整的,而不针对某个特定地区。在排摸风险点的基础上,浙江于4月24日还作出规定,对各级疾控机构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判定的密切接触者,凡解除隔离医学观察前未经检测的,均应进行一次免费核酸和抗体检测。当然,上述杠杠是由省里划定的底线,不少地方结合实际已进一步扩大检测范围。检测更不限于政府提出的必检人群,浙江在4月初就明确鼓励用人单位对来自疫情严重地区的员工组织必要的核酸和抗体检测。
为使相关检测工作有序开展,尤其是让外来流动人员更加便利,各市、县(市、区)均设立了综合服务点。浙江建立一体化健康检测信息系统,4月8日至26日两周多时间,已有15万人接受政府组织的重点地区重点人员健康检测,该数据不包括入境人员检测和用人单位自行组织开展的检测。检测取得了积极成效,剔除在集中隔离点的境外输入因素,浙江通过主动筛查已发现8例无症状感染者,其中从湖北输入7例。
就检测能力来说,全省医疗机构和符合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日核酸检测能力已达6.2万人份,总体上能满足健康检测需要的,但地区之间还存在不平衡。为更好地适应常态化防控要求,浙江作出了全面提高检测能力的部署,主要是从供给侧着力,为“应检尽检、愿检尽检”提供更为宽松的余地。同时,也从需求侧着眼,要求各地及时公布检测机构名单,向社会提供预约检测服务,从而方便检测对象,也减少人员聚集。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总体部署,继续抓紧抓实相关检测工作,更好地推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市,切实维护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相比口岸防控,防范打击非法入境“净海”专项行动战线很长,难度似乎也比较大,为什么要部署此项行动?具体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浙江是海洋大省,也是海防大省,海岸线总长6400多公里,居全国首位。在航空、海港等口岸不断加强管控的情况下,境外疫情由“正大门”输入的风险已总体可控,但也意味着沿海岸线容易成为防控的薄弱环节。浙江实施防范打击非法入境“净海”专项行动,是很有针对性的。按照“两全”的目标,即做到本地具备船只停靠、人员登陆条件区域全部受控,可在海上搭乘人员交通工具全面管控的要求,落实市县属地负责制。
“净海”行动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加强排查清理。通过整合多部门力量,开展海上集中巡航,严格对过往船舶和载运人员展开核查,打击偷渡犯罪和非法船只活动。另一方面,划定海上管控重点区域,加强对生产性经营、渔港渔业、临时作业点等六大类码头管控,对可能出现海上非法入境中转的区域,实现全天候、网格化巡查,使偷渡无可乘之机。
偷渡离不开船。加强船舶管控是“净海”行动的关键环节。浙江对航运企业和到港作业的运输船舶、企业自备交通船等八大类船舶进行全面管控。尤其是对海上远洋渔船,严格落实进出港报告、船员健康报告等制度,并强化与海上渔船“一对一”联系机制。同时,加强对货轮、客轮、快艇等海上交通工具管控,落实航运公司、私人船东等主体责任。
海上偷渡往往与走私活动相联。浙江坚持专项行动与反走私工作相结合,围绕案件线索顺藤摸瓜,力争打掉一批组织偷渡团伙,震慑潜在的犯罪活动。自4月13日至26日,浙江“净海”行动已累计查扣25艘“三无”船只,查处61艘违法违规船只,查获8名海上非法入境人员。对相关人员都做了核酸检测,并采取相应管控及惩戒措施。可以想见,假如有一人携带新冠病毒,地方却未能及时发现,就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所以,“净海”行动是以底线思维防漏补缺,通过运用综合手段,实现公海、近海、岸线、沿海梯次管理,切实强化闭环管控,阻断疫情从海上输入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