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防企业拿到低成本的再贴现再贷款资金后,去买结构性存款实现套利。”近日,谈及疫情期间专项贷款发放,一位监管人士警示道。
根据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企业拿到的防疫专项再贷款实际融资成本仅约1.27%左右,而新京报记者近一周咨询的多家银行中,正在发行的结构性存款最高年化收益率可达7.5%,不少产品的最高收益率也超过了同期理财平均收益率。
结构性存款近年成为银行揽储的“法宝”,截至2020年2月末,规模达10.82万亿元,其中约六成来自中小型银行。伴随快速扩张,部分结构性存款暗藏的“换马甲”保收益、变相高息揽储等问题也浮出水面,对此,金融监管机构自2019年下半年以来连番出手,结构性存款规模几乎零增长,银行在产品设计和风险提示上也越来越规范。
但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仍存在“假结构性存款”,表现之一是银行对嵌入衍生品的场景设定较为宽松,很容易就能达到最高收益率。另有银行员工在宣传结构性存款时,称历史上几乎没有得到过低利率,有暗示收益嫌疑。
触发条件疑似“走过场”,平安银行、南京银行最高收益率唾手可得
记者近一周咨询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华夏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北京银行、兴业银行、南京银行等机构,发现部分结构性存款设定的最高收益率触发条件疑似“走过场”,很轻易就能达到。
如平安银行的结构性存款98天0111期产品,起购金额1万元,自2020年4月1日起息,投资期限98天,产品年化收益率区间为1.1%-3.8%,挂钩利率是美元3个月伦敦同业拆借利率(3M Libor)。如果在这98天中,3M Libor都在-2%至3%之间,该结构性存款即可获得3.8%的收益率。
南京银行于3月25日起息的多款不同期限的结构性存款,也都与3M Libor挂钩,且触发最高收益率的条件同样为3M Libor利率小于3%。
据Wind统计,自2008年11月之后,3M Libor利率一直没有高于3%。“一些结构性存款挂钩衍生产品,但它把行权的条件人为设置为极小概率的事件,使客户能够以近100%的概率获得高收益率,这属于假结构性存款。”原中国银保监会创新部主任李文红曾明确将此类特征的产品列为假结构性存款。
部分银行员工销售产品“心切”,重历史收益表现轻风险提示
在记者咨询结构性存款时,有几家银行的员工都强调了产品历史收益的良好表现。
南京银行一位理财经理称,结构性存款不保收益,只保本,不过“设置的条件(令)得到低利率的概率特别小,我们行成立结构性存款以来还没有过。”
由于咨询时正值季末,该经理还表示,该行结构性存款收益率高于一些理财产品,如果是新客户,在3月31日前将资金转到南京银行卡上,还将有礼品相赠。记者了解到,不少银行都给员工下达了“冲时点”任务,有的银行客户经理要在一季度末前拉到300万个人存款。
华夏银行一位理财经理在介绍该行结构性存款“慧盈939号R款”时,也提到该产品历史收益表现。根据产品说明书,慧盈939号R款挂钩黄金期货(AU2012),期限92天,预期年化收益率分为1.1%、3.93%、4.03%三档,“历史上95%的情况是按照3.93%兑付的。”该经理称。
这款产品的收益率计算方式相对复杂。该经理介绍,假设成立当天AU2012的收盘价是370元,障碍价格为370元x113%=418元,执行价格1为370元x110%=407元,执行价格2为370元x80%=296元。以3.93%兑付的情形有两种:一是观察期内AU2012价格都低于418元,且结算价格小于407元;二是观察期内任一交易日AU2012收盘价大于或等于418元,且结算价格大于或等于296元。Wind数据显示,近十年AU2012价格都没有突破过418元,近一年价格波动期间大致在283元至385元间。
“从条文看产品设计没有问题,但理财经理提示客户该产品历史上95%能达到3.93%的收益,这是不对的。”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对记者分析称。一位券商研究员也称,从说明书看不出这款产品是真假结构性存款,但银行员工的推介话术明显不规范。
企业是结构性存款最大买家,监管提示套利风险
比起个人客户普遍以“万”为单位的认购量,企业客户才是结构性存款的最大买家。央行官网公布的银行信贷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2月末,中资大型银行加中小型银行的结构性存款规模达到约10.82万亿元,其中6.37万亿元为单位存款,占比58.87%。这6.37万亿元结构性存款中,有4.77万亿元来自中小型银行。
从不少上市公司的公告里,也能看到企业购买结构性存款的动态。如北控医疗健康3月初发布公告,附属上海翀远及附属陆港国际分别与浦发银行订立结构性存款协议。上海翀远同意以内部资源购买结构性存款人民币1.56亿元;陆港国际同意以内部资源购买结构性存款人民币3000万元。
再如双星新材3月下旬公告,公司1月16日用闲置的2亿元购买了浦发银行结构性存款,于3月25日到期,收回本金2亿元,取得收益143.75万元,实际年化收益率为3.75%。3月25日,双星新材继续购买了2亿元浦发银行结构性存款。
企业用自有资金购买结构性存款无可厚非。不过记者近日从一位监管人士处得知,疫情期间,出现了同一客户短时间内集中过度授信的问题,要严防企业拿到低成本的再贴现再贷款资金后,再去买结构性存款实现套利。
据央行副行长陈雨露3月22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透露的数据,央行前期设立的3000亿防疫专项再贷款,支持重点企业共5000家,企业获得的贷款已超过2000亿元,实际融资成本1.27%左右。
记者近一周咨询的银行中,平安银行一款挂钩沪深300看涨鲨鱼鳍的结构性存款,最高年化收益率可达7.5%,不少银行发行的结构性存款最高年化收益率也都达到3.7%-4.5%,不仅高于一般性存款,甚至也高于许多理财产品。据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上周271家银行共发行了1713款银行理财产品,其中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96%,较上期保持不变。
监管近半年下发多道“规范令”,结构性存款规模几乎无增长
结构性存款“走红”时间并不算长。2018年,资管新规落地,要求理财产品由保本型向净值型转化,也就是要打破刚兑。之后结构性存款接棒,成为银行力推的“网红产品”,其规模从2018年1月末的约4.4万亿元,仅一年半左右就翻涨到10万亿元。
同样叫“存款”,但结构性存款的收益与货币汇率、银行利率、金融衍生品等波动指数挂钩,利息并不在保险范围内。起初有不少用户混淆,还有许多中小银行不具备普通类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也发行了结构性存款。
对此,银监系统和央行等金融监管部门下发了多道“规范令”。2019年9月,北京银保监局印发《关于规范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剑指产品设计不合规、风险计量不准确、业务体量与风控能力不匹配、宣传销售不规范四类违规;去年10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提出结构性存款不得“出表”、设置24小时冷静期等要求。
银行已陆续执行。如在北京银行手机银行客户端进入“结构性存款”界面时,会弹出一则提示,内容为:我行结构性存款在认购期终止后至起息开始前增设24小时冷静期,冷静期内您有权对已购买产品进行撤单。
银保监会彼时还提出12个月过渡期,其间商业银行可以继续发行原有的结构性存款,但应当严格控制在存量产品的整体规模内,并有序压缩递减。此后结构性存款规模增长明显放缓。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9月末时,结构性存款规模已达10.8万亿元,至今年2月末几乎没有增长。
今年3月初,央行下发关于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将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纳入自律管理范围,将存款利率管理规定和自律要求情况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资深财经人士毕研广分析称,这对银行的高息揽储行为将形成约束,虽然近年存贷比考核红线取消了,但一些中小银行资金压力相对还是较大,加上近年存款利率上浮限制放宽,银行争相调高利率拉存款的情景仍然常见,通知就是要企业拿到的防疫专项再贷款实际融资成本仅约1.27%左右,而新京报记者发现,正在发行的结构性存款最高年化收益率可达7.5%;同时,企业客户是结构性存款的最大买家,不少上市公司的公告里,也能看到企业购买结构性存款的动态。
“严防企业拿到低成本的再贴现再贷款资金后,去买结构性存款实现套利。”近日,谈及疫情期间专项贷款发放,一位监管人士警示道。
根据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企业拿到的防疫专项再贷款实际融资成本仅约1.27%左右,而新京报记者近一周咨询的多家银行中,正在发行的结构性存款最高年化收益率可达7.5%,不少产品的最高收益率也超过了同期理财平均收益率。
结构性存款近年成为银行揽储的“法宝”,截至2020年2月末,规模达10.82万亿元,其中约六成来自中小型银行。伴随快速扩张,部分结构性存款暗藏的“换马甲”保收益、变相高息揽储等问题也浮出水面,对此,金融监管机构自2019年下半年以来连番出手,结构性存款规模几乎零增长,银行在产品设计和风险提示上也越来越规范。
但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仍存在“假结构性存款”,表现之一是银行对嵌入衍生品的场景设定较为宽松,很容易就能达到最高收益率。另有银行员工在宣传结构性存款时,称历史上几乎没有得到过低利率,有暗示收益嫌疑。
触发条件疑似“走过场”,平安银行、南京银行最高收益率唾手可得
记者近一周咨询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华夏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北京银行、兴业银行、南京银行等机构,发现部分结构性存款设定的最高收益率触发条件疑似“走过场”,很轻易就能达到。
如平安银行的结构性存款98天0111期产品,起购金额1万元,自2020年4月1日起息,投资期限98天,产品年化收益率区间为1.1%-3.8%,挂钩利率是美元3个月伦敦同业拆借利率(3M Libor)。如果在这98天中,3M Libor都在-2%至3%之间,该结构性存款即可获得3.8%的收益率。
南京银行于3月25日起息的多款不同期限的结构性存款,也都与3M Libor挂钩,且触发最高收益率的条件同样为3M Libor利率小于3%。
据Wind统计,自2008年11月之后,3M Libor利率一直没有高于3%。“一些结构性存款挂钩衍生产品,但它把行权的条件人为设置为极小概率的事件,使客户能够以近100%的概率获得高收益率,这属于假结构性存款。”原中国银保监会创新部主任李文红曾明确将此类特征的产品列为假结构性存款。
部分银行员工销售产品“心切”,重历史收益表现轻风险提示
在记者咨询结构性存款时,有几家银行的员工都强调了产品历史收益的良好表现。
南京银行一位理财经理称,结构性存款不保收益,只保本,不过“设置的条件(令)得到低利率的概率特别小,我们行成立结构性存款以来还没有过。”
由于咨询时正值季末,该经理还表示,该行结构性存款收益率高于一些理财产品,如果是新客户,在3月31日前将资金转到南京银行卡上,还将有礼品相赠。记者了解到,不少银行都给员工下达了“冲时点”任务,有的银行客户经理要在一季度末前拉到300万个人存款。
华夏银行一位理财经理在介绍该行结构性存款“慧盈939号R款”时,也提到该产品历史收益表现。根据产品说明书,慧盈939号R款挂钩黄金期货(AU2012),期限92天,预期年化收益率分为1.1%、3.93%、4.03%三档,“历史上95%的情况是按照3.93%兑付的。”该经理称。
这款产品的收益率计算方式相对复杂。该经理介绍,假设成立当天AU2012的收盘价是370元,障碍价格为370元x113%=418元,执行价格1为370元x110%=407元,执行价格2为370元x80%=296元。以3.93%兑付的情形有两种:一是观察期内AU2012价格都低于418元,且结算价格小于407元;二是观察期内任一交易日AU2012收盘价大于或等于418元,且结算价格大于或等于296元。Wind数据显示,近十年AU2012价格都没有突破过418元,近一年价格波动期间大致在283元至385元间。
“从条文看产品设计没有问题,但理财经理提示客户该产品历史上95%能达到3.93%的收益,这是不对的。”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对记者分析称。一位券商研究员也称,从说明书看不出这款产品是真假结构性存款,但银行员工的推介话术明显不规范。
企业是结构性存款最大买家,监管提示套利风险
比起个人客户普遍以“万”为单位的认购量,企业客户才是结构性存款的最大买家。央行官网公布的银行信贷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2月末,中资大型银行加中小型银行的结构性存款规模达到约10.82万亿元,其中6.37万亿元为单位存款,占比58.87%。这6.37万亿元结构性存款中,有4.77万亿元来自中小型银行。
从不少上市公司的公告里,也能看到企业购买结构性存款的动态。如北控医疗健康3月初发布公告,附属上海翀远及附属陆港国际分别与浦发银行订立结构性存款协议。上海翀远同意以内部资源购买结构性存款人民币1.56亿元;陆港国际同意以内部资源购买结构性存款人民币3000万元。
再如双星新材3月下旬公告,公司1月16日用闲置的2亿元购买了浦发银行结构性存款,于3月25日到期,收回本金2亿元,取得收益143.75万元,实际年化收益率为3.75%。3月25日,双星新材继续购买了2亿元浦发银行结构性存款。
企业用自有资金购买结构性存款无可厚非。不过记者近日从一位监管人士处得知,疫情期间,出现了同一客户短时间内集中过度授信的问题,要严防企业拿到低成本的再贴现再贷款资金后,再去买结构性存款实现套利。
据央行副行长陈雨露3月22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透露的数据,央行前期设立的3000亿防疫专项再贷款,支持重点企业共5000家,企业获得的贷款已超过2000亿元,实际融资成本1.27%左右。
记者近一周咨询的银行中,平安银行一款挂钩沪深300看涨鲨鱼鳍的结构性存款,最高年化收益率可达7.5%,不少银行发行的结构性存款最高年化收益率也都达到3.7%-4.5%,不仅高于一般性存款,甚至也高于许多理财产品。据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上周271家银行共发行了1713款银行理财产品,其中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96%,较上期保持不变。
监管近半年下发多道“规范令”,结构性存款规模几乎无增长
结构性存款“走红”时间并不算长。2018年,资管新规落地,要求理财产品由保本型向净值型转化,也就是要打破刚兑。之后结构性存款接棒,成为银行力推的“网红产品”,其规模从2018年1月末的约4.4万亿元,仅一年半左右就翻涨到10万亿元。
同样叫“存款”,但结构性存款的收益与货币汇率、银行利率、金融衍生品等波动指数挂钩,利息并不在保险范围内。起初有不少用户混淆,还有许多中小银行不具备普通类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也发行了结构性存款。
对此,银监系统和央行等金融监管部门下发了多道“规范令”。2019年9月,北京银保监局印发《关于规范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剑指产品设计不合规、风险计量不准确、业务体量与风控能力不匹配、宣传销售不规范四类违规;去年10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提出结构性存款不得“出表”、设置24小时冷静期等要求。
银行已陆续执行。如在北京银行手机银行客户端进入“结构性存款”界面时,会弹出一则提示,内容为:我行结构性存款在认购期终止后至起息开始前增设24小时冷静期,冷静期内您有权对已购买产品进行撤单。
银保监会彼时还提出12个月过渡期,其间商业银行可以继续发行原有的结构性存款,但应当严格控制在存量产品的整体规模内,并有序压缩递减。此后结构性存款规模增长明显放缓。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9月末时,结构性存款规模已达10.8万亿元,至今年2月末几乎没有增长。
今年3月初,央行下发关于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将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纳入自律管理范围,将存款利率管理规定和自律要求情况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资深财经人士毕研广分析称,这对银行的高息揽储行为将形成约束,虽然近年存贷比考核红线取消了,但一些中小银行资金压力相对还是较大,加上近年存款利率上浮限制放宽,银行争相调高利率拉存款的情景仍然常见,通知就是要规范这种行为,否则敞口太大会造成恶性竞争。
银行高息揽储也会造成自身成本上升。对于如何减压,在当前货币政策重心为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背景下,业内对存款基准利率要不要降低的讨论十分热烈。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真正影响银行成本的是居民和企业的存款,它们占银行整个负债的60%以上,降低存款利率非常必要也非常迫切。
在采访中,也有银行人士推荐购买3年或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也达到4%以上。对于尽早购买的理由,银行人士称:“现在都在传降息,说不定下个月买时利率就降了。”
新京报记者 程维妙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李铭规范这种行为,否则敞口太大会造成恶性竞争。
银行高息揽储也会造成自身成本上升。对于如何减压,在当前货币政策重心为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背景下,业内对存款基准利率要不要降低的讨论十分热烈。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真正影响银行成本的是居民和企业的存款,它们占银行整个负债的60%以上,降低存款利率非常必要也非常迫切。
在采访中,也有银行人士推荐购买3年或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也达到4%以上。对于尽早购买的理由,银行人士称:“现在都在传降息,说不定下个月买时利率就降了。”
新京报记者 程维妙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