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二郎”与“安安”完成自然交配。 受访者供图
今日(3月23日)下午,大熊猫繁育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沈洁娜告诉新京报记者,研究中心一直都在尝试让大熊猫自然交配,但由于大熊猫繁殖能力有限,研究中心一般采取自然交配和人工授精相结合的方式。人工圈养大熊猫长期面临受精难的问题,只有不到5%的圈养雄性大熊猫可以自然交配。“为了提高受精率,不管是人工授精还是自然交配,我们一般对母大熊猫进行两到三次受精。”沈洁娜说。
“七仔”是全球首个圈养棕色大熊猫。2018年“七仔”开始接受自然交配的培训。“它刚开始不会,会让有经验的母猫(雌性大熊猫)去教它”,沈洁娜遗憾地表示,但这次自然交配并未成功。于是,中心的研究人员今年再次进行了尝试,“(我们)一直希望‘七仔’可以当爸爸。”
沈洁娜介绍,“有了能够自然交配的公猫(雄性大熊猫),后面的繁殖会顺利很多。”沈洁娜说,“人工授精”要对雌性大熊猫进行麻醉,有一定风险,成功率也低于自然交配,“自然交配可以顺应大熊猫的激素反应,时机的把握更好。”
沈洁娜表示,两只大熊猫“二郎”和“七仔”成功自然繁殖,标志着陕西省大熊猫种公兽培育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秦岭大熊猫人工繁育体系日臻成熟。
新京报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大熊猫自然交配的尝试由来已久。2015年4月3日,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首次直播大熊猫自然交配,但遗憾的是,本次自然交配未能成功。
此外,全国还有多个大熊猫繁育基地曾尝试自然交配。其中,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重庆动物园等,均曾成功完成过大熊猫“自然交配”。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