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王霄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http://news.ffsy56.com/list/3940/ ,2019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6977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虽然外部增长压力和风险依然不小,但是经济整体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平稳。与此同时,资本市场是否回暖,国内主要经济圈投融资的表现如何,在智慧城市领域又如何?
根据新京报智慧城市研究院监测,2018年全年至2019年11月,国内三大经济圈(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共计发生8457起投融资事件,已披露的拟投资总额为19165.93亿元。简单而言,每天至少有11家企业在三大经济圈顺利得到融资或是发生了投资,而且日均投融资金额在26亿元左右的水平。可见,我国资本市场的运作能力依旧强悍。
下文将从融资速度、融资规模和融资轮次三方面对国内三大经济圈展开解读。
1. 融资速度:与2018年相比,2019年三大经济圈融资事件和融资金额双双放缓
经统计,智慧行业投融资规模不容小觑。在三大经济圈中,智慧行业共计发生4218起投融资事件,公开拟投资总额为8103.68亿元,占整体融资金额的42.28%。在智慧行业布局的企业共计3462家,占比全部企业48.70%,涉足智慧金融、智慧交通、智慧建筑、智慧医疗和智慧文旅等11个细分领域。
相比2018年,2019年三大经济圈的投融资规模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不论是金额总值抑或事件数量。数据显示,2018年共发生投融资事件2833起,公开投融资金额为5804.36亿元;2019年共发生投融资事件1385起,公开投融资金额为2299.32亿元。按实际值计算,投融资事件同比下降104.55%,投融资金额同比下降152.44%。
▲2018-2019年国内三大经济圈投融资分布情况
更为直观的数据是,2018年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分别发生1066、529和935起投融资事件,单笔融资金额达1.95亿元、1.62亿元和2.79亿元。2019年,三大经济圈分别发生485、270和448起投融资事件,单笔融资金额达1.79亿元、1.09亿元和2.31亿元。综上可知,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的投融资环境更为发达,发生频率更高,单笔融资额度相对更大。
▲2018-2019年国内三大经济圈投融资事件及金额统计
2. 融资规模:超一线城市占据绝对优势,智慧交通和智慧金融行业受热捧
从2018至2019年间的投资额区间分布来看,在三大经济圈4218起智慧行业投融资事件中,北京、杭州和上海三城投融资量级直达千亿规模,深圳、南京、广州和中国香港紧随其后,投融资规格在百亿元经济水平。整体而言,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超一线城市的资源聚集效应十分明显,很少有城市可与他们的资本互动能力相比。令人惊奇的是,杭州和南京两座城市表现亮眼,成功跻身三大经济圈的TOP5城市排名。
▲2018年国内三大经济圈城市投融资金额
▲2019年国内三大经济圈城市投融资金额
▲2018年国内三大经济圈城市投融资次数
▲2019年国内三大经济圈城市投融资次数
从智慧行业角度来看,智慧金融和智慧交通行业深受资本市场热捧,投融资规模超达千亿元,其次是智慧建筑、智慧医疗、智慧文旅、智慧制造、智慧教育和智慧旅游行业,投融资水平在百亿元左右。其实,各智慧行业的投资额区间与自身行业的属性有着强相关性,金融和交通二者的产业链相对冗长和复杂,且二者投融资布局企业的数量在总体企业中也是最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先发优势。
▲2018-2019年国内三大经济圈城市投融资规模统计
需要说明的是,企业服务也是获投事件最多的垂直领域,因企业技术服务并不仅限于一种行业,可产生一家企业向不同行业提供相关技术服务活动,并且无法详细追踪企业所服务的具体行业和在行业中的比例,故归于其他行业。
3. 融资轮次:早期投资次数庞大,后期投资金额巨大
考察国内2018-2019年间智慧城市投融资情况,我们发现,从融资轮次来看,智慧城市领域的投融资行为具有早期投资次数庞大、后期投资金额巨大的特征。一方面,C轮及以前的融资发生更为频繁,在全部投融资事件中占比76.77%,仅天使轮收录的投融资事件就高达878起,其次为A轮,共计877起融资事件。另一方面,F轮、战略投资和IPO上市行为的投融资金额巨大,达到全部投融资金额的56.47%。
▲2018-2019年智慧城市领域投融资轮次分布统计
总结:2019年发力变缓,但发展潜力巨大
综上,从智慧城市领域投融资的整体情况来看,近两年智慧行业投入明显下降,但超一线和一线城市的发展势头仍十分强劲,并且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出现的投融资行为来看,在融资事件数量和金额上都是共频发生震荡的,说明是外界大的经济环境趋弱,并非内生动力不足。在产业服务端,智慧交通、智慧金融等行业布局激烈,仅二者各自发展,都有着强大的外部资金注入,若交通和金融行业交叉融合,将催生出更多的创新服务企业。鉴于智慧城市领域的产业包容性和延展性,我们认为智慧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大,仍大有作为。http://news.ffsy56.com/list/3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