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温州警方破获非法控制家用摄像头案http://news.ffsy56.com/latest.php,控制犯罪嫌疑人32名。图为警方召开新闻发布会,现场展示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工具。
夫妻在卧室、婴儿母亲哺乳、美容院客人赤裸上身……他们谁也想不到,自己的生活会被摄像头那边的人看得一清二楚,自己会成为《楚门的世界》里的主角。
据新京报报道,近日,温州警方破获的一起获黑客非法控制家用摄像头案件。警方介绍,犯罪分子非法贩卖某公司品牌APP破解工具,利用APP破解工具对他人的摄像头进行扫描,控制数十万只家用摄像头。
从报道来看,家用摄像头泄露隐私的现状可谓触目惊心,其背后是一条涉及多环节的犯罪链条。窃取监控的黑客、开发破解APP的非法商家、兜售贩卖隐私视频者、非法播放网站或平台,正是这些人昧着良心、无视法律法规组成的这条黑产链条,让民众的隐私和尊严备受侵害。
而警方对此的严厉打击,也与之成了“猫鼠之势”。公开报道显示,包括浙江在内的各地警方都加强了对此类案件的侦破力度,有效地打击了很多犯罪,有力地震慑了罪犯。非法入侵他人摄像头,社会危害性极大,未来显然还需要公安部门继续加强对此类案件的打击力度,让个人隐私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但打击利用家用摄像头偷拍隐私、借此直播获利的行为,不能止于事后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成本确实要提高,但更重要的,是从生产源头上提高家用摄像头的质量,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规范生产流程,堵上技术漏洞。
可从现有状况看,家用摄像头的质量问题让人触目惊心。2017年,原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智能摄像头质量安全风险警示,透露相关部门采集摄像头样品40批次,经检测,32批次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八成的不合格率,让人难以消除忧虑。
今年年初,在新华社的一则报道中,信息安全专家吴卓群透露了一个更加“粗犷”的行业现象:不少厂商的产品在软件设置上存在“不强制用户修改初始密码,甚至不设密码”的问题。如此扎眼的漏洞,已经不是技术能力的问题了,而是基础性的规范都没有。
因此,一方面,在使用端,用户可以自我“救赎”的是,尽量购买正规来源、安全防护足的摄像头,并把密码尽量设置得复杂些;另一方面,在智能摄像头入市前,就应做好安全把关,排除安全隐患,给消费者提供一个尽可能放心的购买环境。
而安全把关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建立行业标准。2017年年底,《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信息安全技术要求》的发布,使得公共安全领域视频监控系统的方案设计、系统检测、验收以及与之相关的设备研发、生产等,有了技术标准。但对于家用智能摄像设备,类似的标准依旧空缺。
家用智能摄像,有着“看家神器”之称。面对如今此类犯罪的猖獗以及民众对隐私被泄露的担忧,规范的行业技术标准和司法保障的防护力量,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