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历经7年,在谈判的最后关头,印度的态度却一变再变。
果然,由于在关税等问题上存在分歧,印度于4日在东盟峰会上正式宣布退出。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6日报道,对于如何处理这一局面,各国出现分歧:有国家提议在谈判中“排除印度”,以争取早日达成协议;日本方面对此反对,强调印度在其中的重要地位。
日本和印度领导人出席4日举行的东盟峰会,图自视觉中国
担忧中国商品涌入?
11月4日,15国领导人发布RCEP联合声明,主张将以2020年签署为目标继续协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并不包括印度。
联合声明发布20分钟后,印度外交部局长辛格(Vijay Thakur Singh)在曼谷的酒店里突然表示“已告知各国不参加本次协议”。
当天,印度总理莫迪证实,由于在关税、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和非关税壁垒方面存在分歧,印度决定不签署RCEP。
报道称,印度对中国拥有巨额贸易赤字。如果下调关税,担忧对国内产业造成打击,因此有着强烈的危机感。印度还在谈判的最后阶段,为保护本国产业,开始要求其他国家的家电产品和食品等在进入印度时,应使用3成以上原产于印度的零部件和材料。
印度总理莫迪还担心本国经济陷入停滞,眼下不得不将目光转向比贸易自由化更为关切的高失业率与贫困等内政问题。
对于上述担忧,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强调,中方无意追求对印度的贸易顺差,过去5年,中国从印度的进口额增长了15%。双方可以进一步拓宽思路,将合作蛋糕不断做大。中方愿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与各方一道继续协商解决与印度谈判中面临的问题。我们欢迎印度尽早加入到协定中来。
东盟提议“排除印度”
对于印度的突然态度,相关国家很难揣摩其真实意图。
RCEP一直由中、日、东盟和印度等国推进谈判。如果达成协议,将形成占全世界约一半人口、约三成贸易额的巨大自由贸易区。印度退出的话,人口和贸易额将分别减少约37%和约7%。
在这种状况下,各谈判国之间的拉锯战也变得更加激烈。
部分东盟国家对印度的态度忍无可忍,在谈判中提议把“排除印度”的协议作为选项。其目的是先完成谈判,盘活区域内的贸易,尽早收获“成果”。
观察者网此前报道,东盟各国早就对印度决议前反复的态度十分不满。在3日召开的东盟-印度领导人会议上,东盟各国领导人大谈RCEP,但印度总理莫迪却只字未提。
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同日也毫不掩饰不满情绪:“我对RCEP谈判非常失望,我认为第一年就应该结束谈判。”
马哈蒂尔出席东盟-印度领导人会议,图自IC Photo
“排除印度”?日本:没他不行
对于印度选择“不参与协议”的做法,日本政府内部也有解读,认为“也许是为了促使各国让步而采取的谈判手段”(谈判人士),正在加紧进行确认。
在11月5日的记者会上,日本经济产业相梶山弘志强调“致力于包括印度在内共同签署是16个国家的共识”,并表示“尚无法确认印度退出这一事实”。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11月4日的领导人会议上谈及“印太构想”的意义,再次强调16国共同签订协议的必要性。
据报道,日本方面再三强调印度在RCEP谈判中的重要性,甚至有高官表示“包括印度在内的RCEP,对日本来说至关重要”。
日媒对此分析称,日本之所以反对“排除印度”,是因为希望印度能参与进日美两国作为经济和外交战略提出的“自由开放的印太构想”。
此外,日本政府内部甚至还有意见,认为“如果是排除了印度的RCEP,不签也罢”。
2019年11月3日,印度总理莫迪与东盟领导人合影时大笑 ?图自IC Photo
RCEP由东盟十国发起,并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共同参加,旨在通过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建立16国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
若RCEP成功,将涵盖约35亿人口,GDP总和达23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1/3,所涵盖区域也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自贸区。除了消除内部贸易壁垒、创造和完善自由的投资环境、扩大服务贸易,RCEP还将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等多领域。
对于印度为何此时突然退出RCEP?观察者网专栏作者毛克疾指出,归根到底,印度退出谈判的举动仍是其站在国家利益角度权衡利弊的结果:
印度缺乏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和较为低下的国家能力决定了印度难以像中国那样“以开放促改革”,甚至会出现“自贸协定签得越多,亏得越大”的状况。此外,由于受到国内民意压力,RCEP问题已经高度政治化,使得印度国内各方鲜少考虑该协定的经济效益和长期利益。
毛克疾还指出,由于印度和美国目前也处于贸易争端之中,不排除印度将退出RCEP的决定作为对美贸易谈判筹码、并通过提出“将美国的贸易协定置于RCEP之上”以讨好华盛顿的可能性。http://cn.yixiin.com/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