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花雀升级为极危是什么原因
12月5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官网宣布更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黄胸鹀(俗称“禾花雀”)的评级从“濒危”升为“极危”。“极危”,意味着其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灭绝的机率非常高。红色名录写明了评级提升的理由:迹象显示,该物种数量总体下降速度超出此前想象,并且在过去11年间变得非常迅速。
13年前,黄胸鹀还属于“无危”状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称,中国部分地区为食用而过度捕猎黄胸鹀是其数量迅速减少的主因。
根据红色名录官网公布信息,在2004年之前,黄胸鹀被列为“无危”,至今短短十三年间,经历了濒危等级从“近危”、“易危”、“濒危”,如今到“极危”的四次上调。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官网公开信息则称,在中国,为食用而对禾花雀进行的非法诱捕是主要威胁。
澎湃新闻此前报道,广东省就有捕食禾花雀等野鸟的传统。据公开资料显示,2000到2013年,仅媒体报道的查获捕杀禾花雀的案例就有28宗,最多时,广州和韶关查获的被捕杀禾花雀数量达到10万多只。
2016年11月,国际鸟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亚洲部主任研究员陈承彦曾表示,根据大陆多个监测点的数据,目前禾花雀的数量可能只有上世纪80年代的百分之一。
一位曾经参与捕猎黄胸鹀的人士告诉记者,黄胸鹀从10年前一天能抓50多只,下降到如今两三天只能抓到一两只,捕鸟成风的背后是暴利作祟,为了出售的品相,贩鸟者会将捕获的黄胸鹀活活闷死。资料显示,过去几年中破获的非法贩卖、运输、饲养黄胸鹀案件中,不乏涉及数千乃至数万只黄胸鹀的案例。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编制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是一项将物种受威胁程度依次分为6个等级的名录,分别为:无危、近危、易危、濒危、极危、野外灭绝。13年间,黄胸鹀的评级经历了“五级跳”。2004年,黄胸鹀由“无危”改为“近危”,2008年“易危”,2013年“濒危”,到本月5日变为“极危”。与之相比,大熊猫如今的数量已经恢复到“易危”的级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称,此次黄胸鹀的升级是因为“观测显示,黄胸鹀的全球物种减少速度大大高于此前的预期,这一点在过去11年间尤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坦言,除了农业活动和栖息地受影响等因素外,黄胸鹀物种数量大幅减少的主因是人类为了食用黄胸鹀而进行的过度捕猎:大量黄胸鹀被用鸟网捕捉后,煮熟并以“麻雀”或“稻鸟”的形式出售。这种做法以前只限于中国南方的一小部分地区,但现在变得更加普遍和流行,捕鸟者现在必须广泛活动才能获得足够的黄胸鹀。尽管1997年中国政府禁止了黄胸鹀买卖,但仍有数额巨大的交易在私下里进行。
多名熟悉黄胸鹀的鸟类专家表示,黄胸鹀俗称“禾花雀”,在广东省的一些人的口中,禾花雀又被称为“天上人参”,被认为有“补肾壮阳”的功效。“从清代开始,广东的文献中就有将禾花雀作为食物的记录。但以前人们捕食的数量不大,直到上世纪90年代,食用禾花雀一度成风,很快广东本地的禾花雀就供不应求了。”
一位曾多次暗访广东酒楼、农贸市场黄胸鹀销售情况的广州护鸟志愿者告诉北青报记者,如今当地私下销售的黄胸鹀,基本都是从中国北方沿海被捕捉后,运到广东的。
家住河北东部某市的刘林(化名)在大约10年前曾参与收购、贩卖过黄胸鹀,他曾经一天之内收购贩卖过1万多只黄胸鹀。他告诉北青报记者:“我们这里是从20年前开始有人捕猎禾花雀的,2000年左右,随便在芦苇沟子里挂一张鸟网,用长钩子‘哄’一下,就能抓到400多只禾花雀。最夸张的时候,我在一片田里看到过三四百张鸟网,按一张鸟网12米长来算,就是将近5公里的鸟网。”
刘林说,黄胸鹀喜欢吃谷子,捕猎方面人们就根据它的这个习性,将专门的防风鸟网架设在高粱田里。“2008年的时候我在田里架10张网,一天大概能捕到50多只,也有过一天110多只的时候。到了2011年左右,一天也就能捕到五六只了。据我了解,到现在用同样的网子,大概两三天才能捉到一两只。”
据刘林介绍,黄胸鹀最贵的时候,收鸟的人要花21元才能收到一只,“一张鸟网的价格也就是15元钱,捕到一只黄胸鹀几乎就回本了,以前黄胸鹀多的时候,捕鸟的收益非常可观。”
被捕到的黄胸鹀被收鸟的贩子收走后,会被运到天津等地催肥。“黄胸鹀从更北的地方飞过来,到了我们这里,胸前的脂肪都快没了,因此就要被送到专门的催肥笼里育肥,等养到一定分量再卖到南方。”刘林说,育肥的饲料除了一些含油量较大的谷物,还会用到一种激素类药物 “速达肥”,在这样的喂养下,黄胸鹀在20天左右就会达到适合贩卖的重量。
为了保证黄胸鹀的“品相”,鸟贩要将鸟活活闷死。“摸着笼子里的鸟,如果觉得分量到了,就取出来放到一个不透风的塑料袋里,这个塑料袋大概有米袋子那么大,等装进差不多100只了,就扎上口子,闷死里面的鸟。等到里面的鸟没有呼吸了,要马上将鸟倒在地上晾凉。不然鸟的肚子会发黑,那样影响 ‘品相’,卖不出价。”
最终,这些达到出售分量的黄胸鹀被分袋,随后100只一箱地包装起来,运往南方。“从收购到卖去南方,一只黄胸鹀的价格要翻3倍。”
前述广州护鸟志愿者告诉北青报记者,黄胸鹀在广州市场上的价格近几年不断攀升,此前一些餐厅甚至会公然叫卖黄胸鹀,后来经过几次打击行动,很少有餐厅会把黄胸鹀写在菜单上公开卖了,而是改头换面。“黄胸鹀又被叫作禾花雀,一些餐厅就在菜单上用‘荷叶’指代禾花雀,一般一只禾花雀可以卖到60多元钱,一盘子上12只。所以你看到有的餐厅一道以‘荷叶’为主题的菜要价700多元钱,就可以判断卖的是黄胸鹀了。这种菜也只有有钱的人才吃得起。”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告诉北青报记者,所谓的“天上人参”,只是传说而已,没有任何科学依据,黄胸鹀的营养价值与鹌鹑、鸽子差不多。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看,黄胸鹀属于候鸟,可能和不同地域的鸟类接触,捕捉、宰杀、食用这类飞鸟,增加了感染不明病毒的风险。此外,黄胸鹀体内的一些寄生虫在烹煮不彻底的情况下可能进入人类体内。最后,这类野鸟都是通过非法手段捕获的,其捕获手段不排除使用毒饵,此前曾有人类食用用毒饵捕获的野鸟后中毒的案例。“食用来历不明的野鸟,徒增食品安全风险,不可取。
禾花雀是什么
黄胸鹀(学名:Emberiza aureola)属小型鸣禽,体长14-15cm,有2个亚种。额、头顶、头侧、颏及上喉均黑,翕及尾上覆羽栗褐;上体余部栗色;中覆羽白色,形成非常明显的白斑;颈胸部横贯栗褐色带;尾下覆羽几纯白;下体余部鲜黄色。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的灌丛、草甸、草地和林缘地带。繁殖期间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喜成群,特别是迁徙期间和冬季,集成数百至数千只的大群,最多达3500只-7000只。
一般主食植物种子。喙为圆锥形,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分布于芬兰、俄罗斯、中国、蒙古、朝鲜、日本等地;越冬于欧洲中部、南部、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中南半岛和马来西亚以及菲律宾等地。
这是一只身长只有十几厘米的小鸟,如果不是胸前的一簇黄色羽毛,它和普通的麻雀似乎没什么区别,因为这簇黄毛,它被专家们命名为黄胸鹀。每年8月开始,它和它的同胞会从西伯利亚到中国东北的漫长地带起飞,一路南下迁徙到中国的南方乃至东南亚地区,行程可达4000公里以上。
漫长迁徙并不顺利,很多追逐暴利的人会在山里田间架设鸟网,部分鸟网长达数公里,一旦黄胸鹀被鸟网挂住就难以逃脱。这些被抓住的黄胸鹀往往会以另一种方式抵达预定的终点:鸟贩将其催肥闷死后,装箱运往南方,在那里,它们会出现在餐桌上,成为人们口中的大补的“天上人参”。
随着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日益富庶,食用此类鸟禽的趋势上升。估计2001年就有一百万只被猎捕的黄胸鹀在广东省成为餐桌上的佳肴。从1980年到2013年,禾花雀的种群数量下降了大约90%,已经有灭绝的危险。
繁殖于喜马拉雅山以北的黄胸鹀会飞到较温暖的东南亚过冬,途经中国东部地区。大量的黄胸鹀会在夜间聚集于冬季栖息地,猎人们可以轻易用网子将其捕捉。黄胸鹀经常筑巢于矮树丛底,其胸腹部为鲜黄色。
虽然人类活动常常导致物种灭绝,但许多灭绝物种原本就数量较少且分布范围较窄,像禾花雀这样分布极广数量众多的生物因遭到人类捕杀而濒临灭绝实属罕见。该论文作者称,自20世纪初旅鸽——一种同样曾经分布极广的鸟类——遭人类捕杀而灭绝后,还没有哪一种广泛分布的鸟类像禾花雀这样数量急剧下降。论文作者表示,采取更加严格有效的保护措施已是刻不容缓。
我国极危动物哪些
1.古朴国宝:大熊猫
大熊猫是一种以食竹为主的食肉目动物,不仅集珍稀、濒危、特产于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称。与其同时代的古动物剑齿虎、猛犸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袭而灭绝,惟有大熊猫因隐退山谷而遗存下来。现仅分布于中国四川、陕西、甘肃约40个县境内的群山叠翠的竹林中,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
2.仰鼻蓝面:金丝猴
中国金丝猴包括川、滇、黔三种,大家比较熟悉的当属川金丝猴。川金丝猴,分布于四川、陕西、湖北及甘肃,深居山林,结群生活。背覆金丝“披风”,攀树跳跃、腾挪如飞。金丝猴刚被命名时,因其仰鼻金发,使动物学家爱德华先生联想起欧洲十字军司令的翘鼻金发的夫人洛克安娜,于是,他便用这个美人之名命名了金丝猴—— Rhinpitheius roxellanae 。
3.长江奇兽:白鳍豚
白鳍豚为中国长江中下游的特有水兽,全球豚类有70多种,淡水仅5种,中国仅此一种淡水鲸,分布狭窄,比大熊猫更古老、更稀少。白鳍豚体态娇美、皮肤滑腻、长吻似剑、身呈纺锤。眼小如豆、耳小像针,上下颌密布小牙130多颗,头顶左上方有一圆形鼻孔,每隔20秒出水换一次气,虽然视听能力欠佳,但其声纳系统发对超声波的回声定位能力可使它与在十几公里外的同伴取得联系。
4.中华之魂:华南虎
华南虎的英文为“中国虎”,是我国特有亚种,原为中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体型较小,但资格最老的一个虎种。全球的虎仅有一种,均产于亚洲,上个世纪尚有8个亚种:孟加拉虎、东北虎、爪哇虎、华南虎、里海虎、巴厘虎、苏门达腊虎,但后三个亚种相继灭绝,中国的新疆虎(尚未搞清属于哪个亚种)是在20世纪初灭绝的。
5. 东方之珠:朱鹮
要问中国最珍稀的鸟是什么,那朱鹮应当名列前茅。这种被动物学家誉为“东方明珠”的美丽涉禽是一种人们一度认为已经灭绝的鸟类,它们原是东亚地区的特产鸟类,仅在中国、朝鲜、日本及俄罗斯有分布,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都失去了踪影。难道朱鹮真的消失了吗?七十年代后期,中国鸟类学家开始寻找朱鹮,1981年终于在陕西洋县姚家沟发现2窝共7只朱鹮,轰动了世界。
6.堪称国鸟:褐马鸡
褐马鸡是一种产于中国山西庞泉沟、河北小五台山及北京门头沟的珍禽,因耳部由两个雪白的耳羽,好似长角,或有人称之为角鸡或耳鸡。尾羽上翘后,披散垂下,如同马尾,故名马鸡,马鸡属共有4种,均产于中国,既藏马鸡、白马鸡、蓝马鸡和褐马鸡。许多动物学家建议,应把褐马鸡定为中国国鸟。目前,褐马鸡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濒危”级,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7.孑遗物种:扬子鳄
扬子鳄是中国唯一的鳄种。全球鳄鱼共有25种,中国只有湾鳄和扬子鳄。但是作为体型最大的鳄(10米长),湾鳄早已在几百年前灭绝了,而扬子鳄现为我国特有,也是从远古北方仅存的唯一分布在温带的孑遗种类。
8.高原神鸟:黑颈鹤
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一种高原鹤类,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神圣的大鸟,也是世界十五鹤中被最晚记录到的一种鹤,它是俄国探险家普热尔瓦尔斯基于1876年在中国青海湖发现的。黑颈鹤夏季在西藏繁殖,冬季迁至云贵越冬,少数还飞越喜马拉雅山至不丹越冬。
9.雪域喋血:藏羚羊
藏羚羊,近年极受世人瞩目,主要原因是由于1980年以来西方时装界对“藏羚绒披肩”即“沙图什”的消费需求而刺激了偷猎者的谋财害命,另外,一些采金者也在对其肆意杀戮,致使生活在生命极限的高寒地区的藏羚羊正以一年近万只的速度减少。为打击盗猎,这几年青海、新疆、西藏的反盗猎力量林业公安一直在为保卫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而战斗,其中的佼佼者即“野牦牛队”,他们已经有两位英雄为此献身。
10.失而复得:四不象
“四不象”为麋鹿的俗名,它是做为中国特有的湿地鹿类,曾于1900年在中国本土灭绝的,幸有少量存于欧洲,经过一个世纪的养护,种群才得以恢复。麋鹿是湿地动物,由于对湿地生境的适应,而形成特殊的形态,即所谓的“四不象”,角似鹿非鹿、脸似马非马、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麋鹿,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极危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