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暨经济日报大型采访调研活动汇报会在北京举行。图为会议现场。 经济日报记者 赵 晶摄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为建设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世界提供了新路径、新思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也成为媒体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促进国际合作的重大机遇。经济日报社6月中旬启动了“舞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大型采访调研活动,历时两个半月,深入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采访调研。行程近1.5万公里,采访对象逾百人,推出通讯、特写、综述、调研报告和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各类体裁作品200余篇,实现了素材一次性采集,内容多平台生产,信息多渠道发布,取得了良好传播效果。
9月3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提出一周年之际,经济日报社在北京举办汇报会,与西北五省区的领导和各界专家学者共同深入探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现实意义和实践路径,交流西北五省区新丝路上的新思路、新经验、新探索,共同为服务国家战略、助力丝路建设献计献策。
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连辑:
建设三大平台 抓好六项工程
甘肃正好处在丝绸之路的黄金段,其发挥的作用同兄弟省份相比,既有共性,也有独特之处。它既是战略通道,又是能源和新能源基地,还是生态屏障,更是文化的集聚之地。特别是在文化建设方面,甘肃已经有了一些实质性的设计、部署和进展。基于甘肃这种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工作基础,去年国务院批准甘肃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甘肃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抓手:一是进一步做强做大现有的兰州国际经济贸易博览会,二是进一步做强做大甘肃国际文化旅游节,三是申请国家在敦煌永久性地举办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目前这一工作已经有了重要进展。
此外,甘肃省委、省政府还作出整体部署,提出要抓好兰州新区、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丝绸之路文化博览会3个战略平台建设,同时抓好道路互通互联、贸易技术交流、产业对接合作、经济新增长及人文交流合作等6项工程。目前,各项工作都在有效展开中。
甘肃要抓住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机遇,就不能只起通道的作用,它一定要出得去,同时又进得来,既要行得畅,也要留得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有3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各方共同推进。
第一,要深度挖掘西部省份现有的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和文化优势,以此加强与中亚国家和阿拉伯国家的密切联系。与此同时,从国家层面,也要加强同上述国家之间的战略互动,以形成呼应和合力,为西部省份“走出去”创造条件。第二,要注意抓经济带建设的持续节点和节奏,避免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头热”的现象。丝绸之路经济带整体的建设,需要沿线国家之间形成共识,积极主动,并持续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推动丝路建设。第三,媒体也要发挥自身优势,将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西部省份,关注西部省份,深挖各地优势,宣传各地成就,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经济日报记者 顾 阳整理)
青海省委常委、副省长王晓:
坚持实字当头 奋力向西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战略构想后,青海坚持实字当头,积极与沿线国家经贸部门、驻华使节衔接,与中亚国家、西北其他省区、世界主要地毯生产国等分别举办经贸合作圆桌会议并达成共识,组织多个经贸考察团赴沿线国家考察并取得具体成果。主要思路和做法是:一是坚持把整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结合起来。在制定总体工作规划的同时,坚持统分结合,制定了若干专项建设规划和近、中、远期发展目标。二是坚持把向东开放与向西开放结合起来。三是坚持把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结合起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是政治、经济、外交的复合型战略,但其基石在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需要形成促进企业作出“向西开放”抉择的政策导向。同时,在缺少合作基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为此,青海与相关国家政府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努力为企业合作创造良好条件。四是坚持把通道建设和阵地建设结合起来。经贸工作本质在于为“从产品到商品”提供必要服务,其中有两个关键环节,即产品怎么生产出来和商品怎么流通出去。为此,青海坚持园区建设与口岸建设并重,注重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在沿线国家探索建设青海精品之窗等国际营销网络。五是坚持把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结合起来。青海拥有不可复制的旅游资源,民族多样性、文化原生性突出,与沿线国家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互通性。青海将通过特色文化提高旅游资源的附加值和识别度,通过自然景观增强文化资源的体验性和形象感,着力打造青藏高原文化产业带和风情旅游地。
为进一步做好工作,建议国家:一是指导相关省区建立“向西开放的经贸共同体”。我曾在去年9月26日汪洋副总理召开的座谈会上提出这一建议,目的是解决“激励相容”问题,强化相关省区工作目标的正相关关系,提升我国“向西开放”的整体竞争能力;二是加大对西宁等沿线重要节点城市的支持力度,使沿线城市有能力像“串珍珠”那样串起整个“经济带”,并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三是扩大要素投入和对内开放。支持青海等地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对内开放步伐,防范双边投资协定实施后可能出现的地区差距扩大等问题。
(经济日报记者 祝惠春整理)
陕西省副省长祝列克:
打造区域经济合作升级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演讲时指出,“我的家乡中国陕西省,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顾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涧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渺渺孤烟。”去年以来,陕西研究确立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基本定位,打造区域经济合作的升级版。
坚持为国家总体战略布局服务,积极探索内陆地区自由贸易新模式。陕西立足西安古丝绸之路起点和历史文化、科技教育、交通枢纽等方面综合优势,积极编制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规划,并争取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总体规划。
加快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着力打造通江达海的立体交通枢纽。围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提出了以大通关促建大通道、以大通道促进大开放,努力把陕西打造成连接东西、辐射内外的综合交通枢纽、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和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统筹推进空港、铁路港、公路港建设,开通了作为中欧快线的“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
精心搭建合作平台,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今年5月,第十八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暨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在西安成功举办,“一带一路”沿线16个国家设立了国家馆,会议主题论坛围绕深化区域合作达成了9条“西安共识”,7个分论坛分别在能源合作、通关便利化、农业合作、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合作机制。
统筹优化产业结构。按照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原则,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在矿产、能源、农业、旅游资源等领域务实合作。
下一步,陕西省将争取把西安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规划和航空城实验区规划纳入国家规划;进一步整合优化综合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功能布局,建设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安自由贸易园区;加快集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经济日报记者 张 毅整理)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党组副书记郝林海:
凝聚“一带一路”建设合力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后,西部各省份积极参与其中,宁夏也不例外。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宁夏对于推进新丝路建设大体有两方面考虑。
一是突出中阿合作。今年6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提出“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因为丝绸之路相知相交,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强调了阿拉伯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阿拉伯国家对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也予以高度认可与积极呼应。
宁夏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交流有着较大优势,更重要的是,在中阿合作上,宁夏已经下了先手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宁夏就开始与阿拉伯国家加强合作,近年来更是如此。作为中阿合作的重要平台,宁夏已经连续4年成功举办了中阿经贸论坛和中阿博览会,先后签订了数百个合作协议,合同投资累计金额近4000亿元,涉及的门类很多,主要集中在教育、文化、能源、医疗等领域。今后宁夏将继续利用好中阿博览会的平台,进一步加强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
二是将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与“一带一路”结合起来。宁夏人口不多、地域很小,2012年,国务院批准同意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设立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允许宁夏先行先试。宁夏正在探索将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与“一带一路”建设结合起来,打造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目前,宁夏在机制创新、产业对接、人文交流等方面,都力争突出体现先行先试的特点。国家多个部委也对宁夏的内陆开放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性政策。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西部地区风生水起;推动西部地区向西开放,西部各省区千帆竞发。这不是西部之间的博弈,而应该是各方攥成一个拳头,共同为国家战略出力。宁夏愿意与国家有关部委和兄弟省份,以及与经济日报等媒体密切信息沟通,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功能互补,共同为建设“一带一路”贡献力量。 (经济日报记者 熊 丽整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常务副主席刘晏良:
发挥经济带“核心区”作用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视察指导工作时指出,要抓住共建丝路经济带历史机遇,把新疆自身的区域性对外开放战略融入国家丝路经济带建设、向西开放的总体布局中去。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强调,新疆要加强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物流,立足区位优势,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新疆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当今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在丝路经济带中具有独特的地缘、资源和区位优势,这是中央确定新疆建设丝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历史原因和现实依据。“核心区”的形成,必将使新疆成为丝路经济带最具活力和投资潜力的热土。新疆正围绕这一目标,着力推进“五中心、三基地、一通道”建设,这些建设部署一旦实现,新疆将会在丝路经济带建设中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深入推进跨越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具有深远意义。
结合建设丝路经济带这一重要契机和新疆实际,丝路经济带建设首先应统筹兼顾,规划先行。应尽快提出国家层面的总体战略规划,有利于各方面树立“一盘棋”思想,避免定位不准、重复建设等;也有利于沿线国家凝聚共识、加强合作、共赢共荣。
其次,贸易畅通,物流先行。丝路经济带的关键就是“通道”建设。随着新亚欧大陆桥以及中吉乌铁路、中巴铁路等多条铁路线建成,新疆作为“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通道和枢纽作用将更加突出。通过交通大通道和枢纽项目建设,构建连通整个丝路经济带的铁路、公路、航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三,抓住机遇,打造核心。当前,新疆正在中央及援疆各省份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自身努力,积极做大经济总量,打造丝路经济带核心区,力争尽快发挥出“核心区”作用,为改善经济布局、安全环境和地缘政治贡献力量。
(经济日报记者 乔文汇整理)
文化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刘玉珠:
文化先行促进交流
丝绸之路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内涵的空间概念和文化概念,丝绸之路文化是沿线各国、各地区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文化符号。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密切,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促进东西方的思想交流和文化交融,是古丝绸之路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其桥梁作用和引领作用,加强各国、各领域、各阶层、各宗教信仰的交流交往,夯实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的民意基础,推动和促进实现沿线各国全方位交流与合作。
为了配合“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战略,文化部、财政部正在共同研究编制《丝绸之路文化产业战略规划》,其目的就是要依托丝绸之路沿线丰富的文化资源,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国际国内合作机制,促进各国、各地区文化产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我国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拉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促进消费等方面的作用。同时,要创造更加丰富、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加强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增进理解、沟通、尊重,增强“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认同。
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契机,文化部将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深入推进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合作发展,发挥“文化先行”的优势,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应有贡献。目前,《丝绸之路文化产业战略规划》初稿已经形成,正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将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后适时发布实施。文化产业国际交流合作机制也在进一步完善之中,文化部将结合丝绸之路沿线的优势文化产业资源,积极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文化产业对话,促进与沿线各国文化市场相互开放和文化资源整合,提升文化产业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促进各方互利共赢。与此同时,还要总结和推广西安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推动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做法,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区域文化产业交流合作中的作用。 (经济日报记者 金 晶整理)
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前大使姚培生:
弘扬互信开拓精神
如果说,古丝绸之路是一本读不完的历史教科书,那么如今丝路经济带建设就是一篇做不完的现代大文章。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充分展示了中国愿意融入世界、怀抱世界,共建美好未来的新姿态。
“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构想提出后得到了国际上许多国家的支持和响应。这个前所未有的宏大战略构想,需要沿线国家共同参与、谋划和实施。我们非常希望沿线国家就“五通”问题建立不同层次的对话渠道,建设不同领域的合作平台和实施机制。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政策相通”,政策相通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包容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与俄罗斯、中亚等国家都已建立起较高水平的互信关系。古丝绸之路的繁荣源自沿线地区的互信包容、和谐共处。丝路经济带沿线地区应当继承和弘扬古丝路的互信、开拓精神,共同贡献智慧和力量,将建设丝路经济带过程发展成为永久合作机制。
建设丝路经济带符合我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成绩斐然,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古丝路沿线的主要省区,与东部相比,发展仍较缓慢,持续发展动力明显不足。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没有真正做到东西部互联互通、优势互补。不过,机遇仍然存在,后来者仍可居上。中国要保持稳步发展,必须依托中西部地区的巨大潜能。建设丝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为今后进一步经营我国西部地区提供了新思路、新构想和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