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9月10日消息(记者张雷)青海着力推进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项目建设、旅游发展和市场整治,不断加强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青海湖既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是青海生态形象的一张名片。青海省把保护好青海湖生态环境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先后投入3.98亿元实施了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工程等一系列生态保护项目,保护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保护机制初步建立。http://cn.yixiin.com/news/list-444.html
近年来,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深入开展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合作,使科技支撑生态保护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加大数字化保护区建设,成为全国最早实现保护区核心地区视频网络监控的自然保护区。开展资源调查监测,初步构建了青海湖“水、土、气、生”信息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实施沙化土地治理、人工修复退化草地等湿地保护与恢复和科研监测工程,在生态脆弱的重点区域进行禁牧、轮牧、休牧,封育沼泽湿地46万亩,人工湿地修复1.2万亩,人工造林600亩,沙漠化治理7500亩。
同时,加大保护区巡查执法力度,组织开展了打击自然保护区内采石挖沙、偷捕偷猎等违法行为的“绿剑行动”,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依法管理的能力得到提升。建立社区共管机制。以“参与式有效管理”的思路,聘请环湖周边群众为野生动物保护与监测重点区域的协管员,发挥既是保护区的“保护员”,又是当地群众的“宣传员”作用,带动了周边群众自觉参与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通过近年来的有效保护,青海湖湿地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不断得到有效改善,青海湖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
目前,青海湖水体面积达到4516.23平方公里,与去年同期相比扩大80.54平方公里,与2001年—2017年历年同期平均相比,扩大了174.27平方公里,达到18年来最大值。青海湖湿地面积也持续增加,累计增加135平方公里;高密度植被覆盖率持续增大,青海湖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保护区沙地、裸地、盐碱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累计减少39.6平方公里。
在主要保护对象方面,旗舰物种得到有效保护,野外种群数量实现增量。普氏原羚是青海湖独有的极濒危物种,今年通过监测青海湖地区13个普氏原羚样区,共观测记录到普氏原羚个体2793只,与2017年同期2010只监测数据比较,增加了783只,为开展普氏原羚监测以来最高值,也是历史最高值。
湿地指示性物种水鸟多样性实现增量,整体种群数量多年保持稳定,整体水环境重要指标多年来保持稳定,由原有69种增加到现有92种,年累计为30余万只左右。今年监测的青海湖20个水鸟栖息地,共记录到水鸟33种2.6万余只,其中黑颈鹤由原有30余只增长到现有130余只,并首次在青海湖记录到草鹭新鸟种,至此青海湖鸟种记录由上世纪90年代的189种增加到目前的224种,新增35种。
湿地关键性物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从2002年的2592吨增加到2017年年底的8万吨,约为保护初期的30倍。
http://cn.yixiin.com/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