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政府和企业都下了决心,让化工厂搬到工业园区,咱们以后再也不遭醋臭味的罪了。”吴忠市利通区高闸镇李桥村村民们有了期盼,因为家门口的吴忠市富泰化工厂正在加快办理入驻工业园区的手续。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宁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基础性工作来抓,深入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全力打好“水、气、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监管能力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http://www.yixiin.com/sell/
水环境:确保黄河水环境安全
“三里店水库是1959年建设的,2017年进行清淤,这是48年来第一次清淤,清淤后水库水质明显提升,这也是促成渝河水喜焕新颜的关键。”自治区环保厅相关负责人说,固原市隆德县三里店水库清淤工程只是宁夏对重点流域治理的一个缩影。
“保护母亲河黄河水环境安全是我区环保工作的核心。”黄河千年流润,成就了“万顷腴田凭灌溉,千家禾黍足耕锄”的塞上江南,宁夏理应承担起保护母亲河的重要责任。多年来,我区通过强化源头治污、工程治污等综合措施,实现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大幅改善,并连续5年保持Ⅲ类以上良好水质,Ⅱ类优水质断面所占比例逐年提高,从2015年的50%、2016年的66.7%,提升至2017年的100%。
气环境: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我发现,微信圈里点赞‘宁夏蓝’的时间段,已经从夏、秋季,扩展到一年四季。”旅游爱好者王莉说。的确,在“宁夏蓝”的映衬下,白云夕阳分外妖娆,贺兰山峰则更显雄壮。
2013年至2017年,我区坚持把打赢蓝天保卫战作为全区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四尘”同治,全区五个地级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改善。剔除沙尘天气影响,2017年,全区五市平均优良天数所占比例达到81.4%,比2014年提高了3.8%;可吸入颗粒物比2014年下降了10.89%;细颗粒物(PM2.5)比2014年下降了20.4%,二氧化硫比2014年下降了29.78%,重污染天数所占比例由2015年的2.74%下降到2017年的2.19%;完成了国家“大气十条”和2017年度考核目标任务。
坚持不懈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多年来,我区坚持把自然生态保护作为全区生态环保工作的重点领域,通过强化保护与工程治理等举措,全区城乡环境显著改善,国家级等各类自然保护区达到13个。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2013年至2017年,我区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试点,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0亿元,对全区2362个行政村及241个生态移民安置区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
随着我区生态环境保护顶层设计不断加强,战略推动成为宁夏生态环保工作的重要支撑,我区制定了《宁夏主体功能区规划》,并通过立法颁布了《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条例》确定了空间战略规划的法律地位。
“打造沿黄生态经济带、构筑西北生态安全屏障,铁腕整治环境污染,为保护环境和建设美丽宁夏提供了重要支撑与保障。”2017年,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把“生态立区”确定为“三大战略”之一,随着《关于推进生态立区战略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地方法规、专项行动计划的实施和落地,宁夏生态环保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记者李锦)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全力守护蓝天绿水
走进中卫市沙坡头区柔远镇冯庄村,柏油马路穿越村庄,太阳能路灯屹立路旁,一座座白墙灰瓦的院落村舍整齐排列。
“房子宽敞亮堂,通着上下水,还装上了抽水马桶,淋浴、厨房一应俱全,条件不比城里差。”冯庄村村民孟华说。
“以前天一黑,大家都待在家里看电视,顶多在巷道里转转。现在经过整治,道路硬化了,沟渠干净了,还建设了广场,安装了路灯、篮球架、健身器材,大伙儿吃完晚饭,出来跳广场舞,打篮球,美得很!”沙坡头区镇罗镇观音村村民吴兴家对记者说,广场前面的这条渠以前就是一个垃圾渠,一到夏天,臭气熏天,蚊蝇乱飞,后来经过砌护、清淤,这条渠现在成了村民夏天纳凉的主要去处。这是我区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试点,百姓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的一个场景。
生态文明建设,一头连着百姓的美好生活,一头连着国家的整体发展。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实现百姓福祉和长远发展。http://www.yixiin.com/quote/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17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4%,较2010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6.5%。剔除沙尘天气影响,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1.4%,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1.4%、3.2%。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黄河干流宁夏出境断面首次达到Ⅱ类优水质,黄河流域15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3.3%,同比提升6.7个百分点。
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我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化解过剩产能,累计关闭退出煤矿32处,退出产能700万吨,提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煤炭去产能任务;严厉打击“地条钢”,取缔中频炉45台,退出产能45.7万吨。
编制印发了《自治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自治区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自治区关于石化化工行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实施方案》等规划和方案,加快培育发展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服务业等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2017年,全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6:45.8:46.6,三产比重首次超过二产,三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53.1%;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到4.2%;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1562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37%,居全国第三位;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为206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21.0%,居全国第一位。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逐步优化
我区严格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先后组织编制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等规划,指导全区国土空间合理开发。完成了列入国家级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泾源县、西吉县、隆德县、彭阳县、同心县、海原县、红寺堡区、盐池县8个县(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的制定和审核工作,印发了《宁夏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试行版)》,严格限制和约束不符合当地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发展,切实将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落到实处。
资源能源节约成效显著
2017年,全区万元GDP能耗为1.902吨标准煤,较2010年累计下降11.4%(扣除煤化工后,累计下降36.1%)。全区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91立方米和41立方米,分别较2010年下降56.6%、35.9%。全区单位GDP建设用地从2010年的每亿元3712亩降至2015年的每亿元2621亩,累计下降29%。
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力度加大
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和湿地保护,2017年,全区森林面积达到1091万亩,退耕还林509万亩;全区沙化面积减少到1686万亩;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50.64%;湿地面积达到310万亩,占全区国土面积3.99%,湿地保护率达到51%。
从严从实抓好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问题整改,大力推进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169处人类活动点已全部进行整治,其中166处已通过自治区级阶段性验收。
打响蓝天保卫战,2013年以来,累计拆除3630台1.3万蒸吨燃煤锅炉;淘汰黄标车、老旧车16.6万辆;完成655座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改造;完成33台1375万千瓦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改造率达到75.3%;从严控制城市扬尘污染,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64%。
开展黄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取缔封堵入河流、湖泊、排水沟的工业企业排污口45个,批准保留6个;完成12条黑臭水体整治工程;31个工业园区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36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完成提标改造,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93%;启动了13条重点入黄排水沟、固原五河流域、“一河两湖”(艾依河、沙湖、星海湖)等一批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设。
全区划定畜禽禁养区254个,关闭搬迁养殖场33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四项主要污染物顺利完成国家下达减排任务。
全面启动土壤污染详查工作,布设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3036个,划定详查单元319个,建立土壤详查质控实验室、土壤样品库和流转中心,为土壤分类和准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我区高标准完成空间规划(多规合一)试点任务,完成全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为全国首批、西北第一个完成红线划定省(区)。全面建立河(湖)长制,全区840条河流、94个湖泊、38座水库纳入了河长制工作范围,实现区、市、县、乡、村五级河长组织体系全覆盖。
颁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污染物排放管理条例》《环境教育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规章,出台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市县(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等制度。各级政府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保障不断完善。(记者郑峥实习生何杉)
百姓故事
过去山上靠天吃饭如今山下土里刨金
这两天,同心县下马关镇陈儿庄村移民马学文忙着在自家的玉米地里除草。他指着郁郁葱葱的玉米地说:“多亏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从张家塬乡移民到这里,全家分到的7亩低产田变高产田,去年玉米收成好,每亩由不足450公斤增产到1000公斤;土渠变石板渠,闸门一开,渠水欢畅地流进地里,不但节水还省劳力,一举两得。”
马金莲一家从西吉县移居平罗县红崖子乡红翔移民村后,县里在移民村实施高效节水补灌工程,水利管道铺进她家田地。她利用院子里的空地搭起3.5分地的蔬菜大棚,种上吊瓜,通过滴灌带“打点滴”,浇灌吊瓜根部,今年吊瓜已收获5000多元。她说:“靠天种地行不通了,过去山上40亩梯田不如移民区4分地,如今山上的40亩梯田都种上了树。听老家的人说,现在下雨,再也没有发生过滑塌现象。”搬出大山的移民们在山下土里刨食,山上腾出的百万亩土地正在进行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
让马学文、马金莲等移民受益的正是宁夏中北部土地开发整理、生态移民土地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大工程”项目。8月8日,记者从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获悉,从2009年以来,这“三大工程”项目,共实施195个,投资60.2亿元,完成建设总规模466.5万亩。特别是实施的生态移民土地整治项目,完成建设规模35.64万亩,新增耕地4.9万亩,为生态移民提供生产用地34万亩,涉及移民17万人。(记者时明霞张慈丽)
有力措施
用“国土资源之手”建秀美山川
左手矿产生金右手点废成金
8月8日,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发布的两组数据引起记者关注:一组是自2012年以来,我区共清理处置闲置土地1267宗12.97万亩,提高了矿产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一组是2004年以来,我区共实施矿产地质环境治理项目56个,治理总面积1.41万公顷,矿山环境恢复整治效果明显。
从这两组数据透出的信息表明,我区国土资源系统用“国土资源之手”建设秀美山川:左手让矿产生金,提高矿产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右手是点废成金,加快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两手齐抓共管为我区生态文明建设增光添彩。
矿产生金
“强制度、抓监管、深改革,使我区矿产资源从粗放走向节约集约利用。”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总规划师宋艳萍在新闻发布会上谈矿产生金的三个纬度。
第一纬度强制度。自治区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节约集约用地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工业项目建设用地管理的意见》,编制了非煤矿产资源矿业权设置方案,联合自治区安监局印发《全区非煤矿山最低生产建设规模及服务年限标准》,为矿产资源利用的规模化、集约化提供了一系列的制度保障。
第二纬度抓监管。每月对各市、县(区)执行国家产业供地政策、用地定额、批而未供、闲置土地、供地率等实行月统计、季通报制度。我区2013年—2017年平均供地率位居全国第三位,全区矿山数量从2013年初的713个减少为474个,提升了矿产资源利用率。考核指挥棒引领政府发展绿色GDP,将供地率、开工率、闲置土地处置率和单位GDP建设用地下降目标4项考核指标,纳入对各市县政府效能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同时注重以单位GDP建设用地消耗指标考核土地产出效益,我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占用建设用地从2010年的3712亩/亿元下降至2015年的2621亩/亿元,下降率达到29%。
第三纬度深改革。在中卫市、吴忠市、固原市推进建设用地履约保证金、工业用地分期发证、改革工业用地供应方式试点,制定了建设用地履约保证金制度和分期发放不动产登记证制度,从源头上对高效用地进行硬约束。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组织在银川、固原等10个市县开展试点,达到拆旧建新、调整产业、节约用地目的。开展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试点,石嘴山市试点方案获得原国土资源部批准,试点工作正有序推进。
三个纬度的推进,使我区土地节约集约水平不断提高。如西吉县、大武口区、利通区、平罗县、青铜峡市先后荣获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称号,贺兰县、利通区、盐池县、同心县、泾源县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点废成金
在志辉源石葡萄酒庄,记者登高远眺,占地近2万亩的美丽画卷映入眼帘。该酒庄负责人告诉记者,志辉源石酒庄最大价值在于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
2009年,宁夏志辉实业集团在废弃的采砂矿区上,建设志辉源石葡萄酒庄,打造以葡萄酒旅游、生态观光、运动休闲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目前,昔日的废弃沙坑崛起了靓丽的生态景区,现已建成生态林15000亩,治理采砂矿区4300亩,种植各类树木300余万株。
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力度。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矿山环境治理项目7个,投入资金3.39亿元,治理面积达到2515公顷。2017年积极参与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关闭退出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矿山企业20家。通过持续治理,消除了矿区安全隐患,改善了矿区及周边城市生态环境。石嘴山市被国土资源部列为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经过6年治理,目前石嘴山市市辖区工矿用地复垦利用一期项目已复垦农用地354.27公顷。平罗县工矿废弃地复垦试点项目已复垦草地104公顷,周转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04公顷。(记者时明霞张慈丽)
用绿色筑起生态安全屏障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银川,城市不起眼的角落里悄然长起一片绿色,变身休闲广场和小微公园。
盐池,防沙治沙“四部曲”合奏“人沙和谐”交响乐章。
彭阳,“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建设发展之路。
……
自治区成立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林业系统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奋力推进生态治理和修复,全区造林绿化取得显著成效,防沙治沙稳步推进,森林、湿地资源保护持续加强,绿色产业蓬勃发展,林业改革不断深入。
1978年,我国启动实施“三北工程”,宁夏是实施省区之一,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全境纳入三北防护林建设范围的省区。
1994年,宁夏治沙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环境保护500佳”,并荣获全国科技进步特等奖。
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宁夏全境被列入天然林保护建设范围。
同年,宁夏开始试点建设退耕还林工程。
2003年5月1日,宁夏率先在全国以省为单位全面实行禁牧封育。
2009年9月,宁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启动。2011年,在试点的基础上,林改工作在全区推开。
2018年,宁夏全面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分类指导,分区突破。以国家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为依托,我区启动实施造林工程,不断创新绿化方式和造林模式,遵循降雨线分布和不同区域水资源分布规律,精准造林,实施了六盘山重点生态功能区降水量400毫米以上区域造林绿化、引黄灌区平原绿洲绿网提升、南华山外围区域水源涵养林建设提升、同心红寺堡文冠果生态经济林建设等重点林业工程,着力增加森林资源总量。
一组组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截至目前,全区林地保有量达2834万亩,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35%;森林面积从1958年的117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091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58年的1.5%增加到现在的14%,森林蓄积量从1958年的170万立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899万立方米,实现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和森林覆盖率的同步增长,初步形成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生态安全屏障。
全区沙化土地面积由1958年的2475万亩减少到1686万亩,荒漠化土地面积由1999年的4811万亩减少到4184万亩。率先在全国实现了沙漠化逆转,连续20年沙化、荒漠化土地“双缩减”,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在生态移民迁出区,封禁保护和人工造林两项工作齐头并进。如今已完成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230万亩,移民迁出区植被覆盖度达到56%。在城市里,26个市民休闲公园建成。
目前,全区1531万亩森林资源纳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范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509万亩,落实补助资金126亿元。
绿色,不仅让宁夏更美,也让人民收入增加。宁夏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大力扶持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为主的林下经济360万亩,形成九大系列、20多个品种。林地综合利用价值大大提升,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在同心县润德庄园枸杞基地,宁夏润德集团通过流转土地建成两个枸杞基地,建设加工车间,雇用当地移民,带动周边增收致富。据统计,公司全年累计用工约22万人次,全年劳务费用支出3000万元左右,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绝大部分农户均收入超2万元,比移民前收入提高了4倍。(记者李徽实习生刘亚萍)
为“生态立区”写下有力注解
黄河宁夏段保护坚持走生态治理之路
为守护青山绿水,60年来我区在黄河宁夏段的保护上坚持走生态治理的路子,修建并立,防治并举,不仅为黄河宁夏段带来了别样景观,也为“生态立区”写下了有力注解。到2017年底,黄河宁夏段Ⅲ类良好水质比例达100%,黄河干流宁夏出境断面首次实现了Ⅱ类优水质的目标,黄河流域15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3.3%,同比提升6.7个百分点。
宁夏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区之一,自治区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因地制宜推进山水林田湖草、库井窖池坝系统治理思路,大力开展以南部9个贫困县为重点的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截至2017年底,全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8万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50.64%,年均治理进度由2000年的1%提高到现在的3%。其中,贫困地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5万平方公里,占全区的68%。全区建成淤地坝1112座,总库容达4.24亿立方米,变昔日的“三跑田”为“三保田”,为贫困群众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庭院经济、草畜产业、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水,关乎社会发展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宁夏,水匮乏、水污染、刚性用水量骤增……缺水的“魔咒”紧锁着6.64万平方公里的厚土。如何更好地利用有限水资源?
我区水利部门给出了有力的答案。全区840条河流、94个湖泊、38座水库河湖共治格局初步形成。“一河一长、一湖一长”责任到人,区市县乡村五级有3770名河长、125名湖长、6510名巡查保洁人员守护着全区河湖水安全。同时,全区统一河湖管理信息平台基本建成,实现了所有河湖水系河长制全覆盖,比中央要求提前一年全面完成河长制改革任务。
多年来,我区水资源管理更加严格。颁布实施《宁夏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落实取水许可及定额管理制度,不断强化最严格水资源用水总量、效率、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约束。在全国率先完成县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报告,并纳入自治区空间发展规划。水资源确权试点率先通过国家验收,探索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水权交易。2017年,全区取用总水量66.06亿立方米,未超过国家分配的用水总量控制红线指标,引黄水量由最高年份的89亿立方米稳定在65亿立方米左右,统筹保障了全区农业、工业、生活及生态用水需求,为促进脱贫攻坚、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做出了贡献。 (记者赵磊实习生侯昕宇)
用制度为生态环境保驾护航
我区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记者8月7日获悉,我区高标准完成空间规划(多规合一)试点任务,完成全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为全国首批、西北第一个完成红线划定省(区)。
自治区政府6月30日正式对外发布,我区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12863.77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4.76%。我区生态保护红线在空间上呈现出“三屏一带五区”的分布格局,“三屏”是指贺兰山生态屏障、六盘山生态屏障、罗山生态屏障;“一带”是指黄河岸线生态廊道;“五区”为东部毛乌素沙地防风固沙区、西部腾格里沙漠边缘防风固沙区、中部干旱带水土流失区、东南黄土高原丘陵水土保持区、西南黄土高原丘陵水土保持区。我区生态保护红线包括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水土流失、水土保持5种生态功能类型。
记者了解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仅仅是完成了工作的第一步,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才是关键。我区已经启动了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试点。自治区环保厅编制了《自治区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技术指南(试行)》,选定了3个禁止开发区和2个乡镇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试点工作。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编制相关的技术规程,制定工作方案,指导和组织全区各市、县(区)政府和自治区相关部门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工作,明晰红线边界,推动“红线落地”。
自治区政府法制办、环保厅制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条例(草案)》,目前正在征求意见。该《条例》将作为我区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保护和管理的依据。
生态保护红线原则上按禁止开发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除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保障项目外,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严禁任意改变用途。我区将切实发挥生态保护红线国土空间开发的底线作用,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记者郑峥李锦实习生何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