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陷质量危机、内部管理混乱,同仁堂能一直 “吃老本”吗?
记者 贾国强 | 北京报道
近日,百年老店同仁堂(600085)又因“蜂蜜门”事件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http://www.yixiin.com/news/
2月12日,同仁堂公告称,子公司北京同仁堂蜂业有限公司(下称同仁堂蜂业),因存在用回收蜂蜜作为原料生产蜂蜜、标注虚假生产日期的行为,被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人民币1408万元,并就此次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真诚致歉。
同仁堂蜂业董事长张建勋、总经理张阔海、副总经理王志永、韩会秀、胡艳红、盐城金蜂厂区负责人王志军因此被予以免职,副总经理宁尚勇被进行诫勉谈话。
同日,北京市纪委市监委发布通报称,已对同仁堂蜂蜜问题14名相关责任人严肃问责,对北京同仁堂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梅群严肃批评,对北京同仁堂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北京同仁堂股份董事长高振坤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对北京同仁堂集团总工程师田瑞华给予政务记大过处分等。
其实,同仁堂近年来已多次因质量问题受到舆论关注。有媒体统计,截至目前,2016年以来,同仁堂累计被药监部门点名通报达23次。这家历经350年风雨历程的中华老字号企业为何屡屡发生质量安全事件?它还存在哪些问题?
1个月内, 3次舆情危机事件
同仁堂“蜂蜜门”事件是江苏当地媒体在2018年12月15日最早曝出,盐城金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同仁堂蜂业受托加工生产单位)被曝回收大量过期、临近过期蜂蜜,表面宣称“退给蜂农养蜜蜂”,暗地里却将之倒入大桶,送入原料库。
事件一出,同仁堂立即陷入质量安全风波,也使社会公众对其产品产生信任危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时隔一周,12月21日,山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65批次药品质量抽检不合格的通告,涉及北京同仁堂(600085)(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白矾产品,样品来自高唐金堤古方国医堂中医诊所和枣庄市峄城区中医院,不合格项目分别是“铵盐”和“铵盐、铁盐”。
同日,北京市医疗保障局网站发布了《关于对北京东苑中医医院等14家定点医药机构违规行为处理决定的通报》显示,同仁堂旗下永泰店、马连洼店存在药品管理混乱,部分中药饮片购销存不一致等问题,被解除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协议和追回违规费用。
三起事件叠加,致使同仁堂的股价下跌。12月14日(周五)至21日(周五),这家公司股价从最高30.45元/股下跌至26.02元/股,最大跌幅14.55%。
同仁堂还公告了“蜂蜜门”对公司业绩造成的影响情况,“预计将减少同仁堂蜂业2018年度营业收入约1456.29万元,减少利润总额约11266.61万元;预计将减少本公司2018年度营业收入约1456.29万元,减少利润总额约11266.61万元,减少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约5778.65万元。”
为何同仁堂会发生“蜂蜜门”等事件?北京市纪委市监委的通报一针见血:北京同仁堂集团党委没有充分发挥在国有企业的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作用,内部管理混乱,对下属企业监督管控不力,对控股企业存在的生产经营和质量管理问题失察失责,相关企业质量管控制度虚化不落实,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损失,对“同仁堂”品牌形象产生恶劣影响。
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仅0.5%,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名不副实
除了质量安全问题,《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统计发现,自2001年至2018年前三季度,同仁堂在研发投入方面较为薄弱,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
从研发费用绝对值来说,最低的一年是2007年,刚过400万元,最高的一年是2017年,超过7000万元。从2003年至2007年这5年,研发费用均不足1000万元;从2009年至2017年这9年,研发费用呈现整体增长态势。
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这个指标可以被用来衡量一家企业重视研发的程度。它与国内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有一定关系。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2008年版和2016年修订版,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之一是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实际经营期不满三年的按实际经营时间计算)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必须符合以下要求,即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亿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
根据同仁堂的公告,自2008年以来,同仁堂一直被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四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并享受一定税收优惠。
但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统计,同仁堂自2008年以来,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一直维持在0.5%附近,远远低于高新技术企业3%的下限。这意味着从2008年至2017年这十年间,同仁堂的研发费用指标是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标准的。
同仁堂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曾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并被同仁堂列为整改任务。北京市国资委官网上《中共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委员会关于巡察整改情况的通报》曾要求,“增加科研投入比例。修订完善《科研管理办法》,明确创新投入比例,并制定创新投入考核指标,在2018年纳入经济目标责任考核。”
一位熟悉医药行业投资的私募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说:“同仁堂研发投入较少,主要因为它是百年老店,有较高的知名度,又是中药企业,不会像生物制药企业和化学制药企业那样对研发投入重视,它是可以‘吃老本’的。”
相较于研发费用占比一直较低,同仁堂的销售费用还是较高的,2001年还不到2亿,到了2017年就高达26亿元;从2001年以来,销售费用占营收比重总体呈现增长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