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2018年11月28日,北京信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威集团”)发布了《重大资产重组继续停牌公告》,公司申请自首次停牌之日起19个月届满后继续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三个月。这则公告似乎与近期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完善上市公司股票停复牌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主旨存在着某些相悖。 http://www.yixiin.com/news/
新政面前“顶风前行” 复牌之路漫漫无期
“股票停复牌制度”最初的设计目的是解决公司和中小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然而这一制度却似乎被企业过度使用,随意停牌、停牌时间过长等问题层出不穷。例如2015年 “股灾”期间,A股市场大幅下挫,各公司为锁定股价,纷纷以股价异常波动为由申请停牌。2015年7月10日,停牌数量更是达到了1378家,占当时上市公司总数的49.8%。这不仅降低了市场的流动性,还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利益。
为了减少上市公司随意停牌,长期停牌等情况,维护投资者正当的交易权利,证监会于2018年11月6日出台了《关于完善上市公司股票停复牌制度的指导意见》,沪深交易所于2018年11月21日就《上市公司筹划重大事项停复牌业务指引》公开征求指导意见。
证监会明确上市公司应当审慎停牌,以不停牌为原则、停牌为例外,短期停牌为原则、长期停牌为例外,间断性停牌为原则、连续性停牌为例外,不得随意停牌或者无故拖延复牌时间。《停复牌指引》更是重点规范了重大资产重组的停复牌行为,其中强调缩短停牌时间。
政策出台尚未满月,信威集团就发布了《重大资产重组继续停牌公告》,拟继续停牌3个月。值得一提的是,此时距离信威集团2016年12月26日首次停牌已经23个月,回顾将近两年的停牌之路,也令人啧啧称奇。
一则负面报道引发停牌 以重组为由拒不复牌
2016年12月23日,有媒体曾刊登了“信威集团隐匿巨额债务,神秘人套现离场”,引起了市场广泛关注,对此上交所发出了《问询函》,要求企业披露核查情况。信威集团公告表示,鉴于《问询函》中所提及报道之描述与公司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对公司造成了大的负面影响,于2016年12月26日全天停牌。
2016年12月27日,信威集团再度公告,为避免上述报道对公司股价造成影响,需要时间对报道涉及到的公司进行访谈、走访、收集材料等程序,因此申请继续停牌。
2017年4月27日至2018年8月28日期间,信威集团筹划收购北京天骄航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该事项可能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为避免造成公司股价异常波动,公司申请继续停牌。因重组事项涉及多个机构的审批,相关工作相对复杂等理由,先后延期停牌9次。
2018年11月9日,信威集团第六届董事会第八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继续停牌的议案》,公司申请公司股票自2018年11月28日起继续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三个月。
可以说信威集团复牌时间一拖再拖,可以说自2014年9月完成借壳上市,近一半时间都在停牌。在证监会收紧停牌标准之际,公司又再次延期停牌三个月,让盼望复牌的投资者再一次失望。
停牌期间业绩巨亏 复牌后恐迎来股价暴跌 http://www.yixiin.com/brand/
从业绩来看,2017年营业收入6.47亿元,同比下降79%,2018年1-9月营业收入1.77亿元,同比下降92%;2017年归母净利润-17.69亿元,同比下降216%,2018年1-9月归母净利润-8.23亿元,同比下降291%。2016年12月停牌以来,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都直线下滑,其中净利润更是由盈利直接转为亏损,并且2017年和2018年1-9月连续亏损,如果2018年最后一个季度不能扭亏,则会面临“戴帽”风险。
从大盘来看,信威集团首次停牌日,上证综指收盘3110.15点,截止到发稿日,上证综指收盘2649.81点,下跌了460.34点。而信威集团停牌之日股价为14.6元/股,市值高达426.6亿。
由此可以推测,业绩和市场的双重压力必然会在复牌时反映在股价上,届时被动持有两年多的投资者将会面临怎样的惨痛损失。。
买方信贷业务模式存风险 海外应收账款坏账计提存疑
信威集团所处的电信行业具有一次性投资大的特点,同时主要目标客户具有宽带和互联网渗透率不高的特点,普遍资金比较薄弱,因此公司采用了买房信贷业务模式。
买方信贷模式基本流程如下:
什么是买方信贷模式呢?简单来说,就是出口国银行向境外采购商提供贷款,用于支付出口企业的货款,采购商收到银行贷款后,向出口企业支付采购款,同时采购商按照和银行的约定分期还款。通常出口企业会为这笔贷款提供担保。
信威集团在买方信贷模式下解决了境外采购方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也加快了应收账款的回款,但是却使公司暴露在了风险之中。
从应收账款中可以看出一些迹象,2016年、2017年和2018年1-6月,在应收账款余额相对稳定的同时,坏账准备却急剧上升,坏账准备余额分别为5.54亿元、11.09亿元和14.19亿元,分别占同期应收账款余额的9.92%、20.89%和26.39%。可以看出,买方信贷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由于买方信贷模式下的回款严重依赖出口企业的担保能力,所以随着信威集团担保能力的减弱,应收账款坏账准备逐年增加。
随着信威集团担保能力的减弱,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对于一些应收账款金额达到2000万元以上的客户需要根据会计政策单独进行减值测试,然而公司未对该等单项金额重大的款项单独进行减值测试。由于无法判断公司是否对海外资产作出了合理的会计估计,会计师对2017年年报出具了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进一步分析,随着信威集团担保能力的减弱,海外客户无法获得银行贷款,也就无法支付公司采购款,应收账款的收回就寄托在了海外项目的的盈利能力上,一旦海外项目经营出现问题,信威集团不但收不回货款,还要承担连带担保责任,进而降低公司流动性,甚至导致资金链断裂。
流动性危机 如何面对即将到期的负债
由于公司仍处于通过买方信贷拓展海外业务的初级阶段,目前对于海外客户的购买设备贷款,银行需要由公司以较高比例现金质押的方式进行担保,造成对公司可自由支配现金被大量占用。
截止2018年6月30日,信威集团因买方信贷担保而提供质押的金额高达103.69亿元,全部以存单和保证金的形式进行质押,占货币资金余额的94.99%,因此使用不受限资金仅剩5.47亿元。然而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的债券合计38亿元,覆盖率较低。与此同时,企业长期停牌,外部市场化融资较为困难,如果信威集团内外部环境不能按照预期得以有效改善,未来公司将不能有效降低现金质押担保的比例,或者一旦出现买方信贷客户违约情况,公司可能面临担保代偿风险及资金压力上升,从而加剧公司流动性的问题。
在停牌政策逐渐收紧的大趋势下,信威集团的停牌之路也必然不会走的太远,如何解决现有经营模式带来的风险成为了公司的一大难题。建立严格的买方信贷担保审批机制,持续跟进采用买方信贷业务模式的海外公网项目,增加信用担保额度的同时降低现金质押比例,寻求第三方担保降低自身担保风险等途径将会成为信威集团的主要方向。那么信威集团能否采取合适方式改善现阶段的流动性,进而能对未来复牌后的股价带来正面影响,还需关注公司接下来一系列的动作。(公司观察/小飞鼠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