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倾向可以说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的不可缺少的潜意识。自大的近义词是自信,自信是投资中最不可缺少的品性。没有自信,完全墙头草,风吹两边倒,肯定不行。但是,如果我们能意识到:有时,成功不仅仅和能力有关,更和时势、和机缘巧合有关。
整个2017年,蓝筹股、白马股的表现不俗。它给我们一个印象:只要找到好公司,坚定持有,大盘的牛熊是可以不去管它的。而我们正有这种能力,可以把握住好公司,可以凭借选股能力,穿越牛熊。于是在2018年的调整初期,“以好公司来穿越牛熊”,成为很多公募、私募、价值投资者中非常流行一句的口号。
好公司真能穿越牛熊?
从统计数据看,每一轮熊市,总有一些股票会成为“漏网之鱼”,幸运地躲过熊市,录得期内上涨记录。
比如说,2245点到998点——2001年6月到2005年6月,有77只股票录得了期内上涨或平盘记录,占期内股票总数的5.92%。如果把跌幅小于30%的也统计进来,那就是188只,占14.46%。
从6124点到1664点——2007年10月到2008年10月,有29只股票录得期内上涨或平盘记录,占期末上市股票总数的1.85%。如果把跌幅小于30%的也统计进来,那就是102只,占6.5%。
但是,在这些幸运的股票中,有一部分属期内上市的新股,受到了新股上市效应及按发行价计价的影响,去掉这一部分,占比会更小一些。
更重要的是,这些录得较好记录的股票很多都不在“好公司”之列,而且品类不一样,也不重复。不幸的还有,能用“好公司”标准筛选出来的股票,大多不在此列。
复杂适应系统演化过程不可控,演化结果不可知。我们知道,一定会有一些股票能帮我们幸运地躲过熊市,但我们不知道哪些股票能穿越牛熊,无论你是通过基本分析千挑万选的好公司,还是通过内幕消息、市场分析找到的好股票。
所以今年2月份,市场刚刚回调的时候,我在本专栏中说,我没有这样的豪气和本事,确信自己能找到穿越牛熊的股票。虽然事后看,还真“找”到了一个,但纯粹是碰上,运气的成分占了多数。
股市的实践也证明,初入市的第一二笔成功交易,往往对我们的投资风格、路径偏好带来深远影响。最初的成功是通过听消息获得的,你就会对听消息一直抱有浓厚兴趣;最初的成功是通过企业基本面分析获得的,你就会对公司基本面分析始终抱有浓厚兴趣,如此等等。
而我们对市场的判断,一些关于板块的、类股的相对宏观的看法,又受新近的趋势影响较大。我们之所以觉得“好公司可穿越牛熊”,和下面两个因素有关。
一是从2016年1月2638点到2018年1月3587点,这波反弹整整走了2年,其时间之长,韧性之强都是史无前例的。它给了我们一个强烈印象:即使大盘有调整,也不会跌太多,至少,在年初,我就是这么认为的,尽管我觉得这波反弹会在3600点前结束,但结束后的调整以平势整理概率为大。
二是2018年1月31日的3587点,虽然和2015年6月的5178点比,上证指数跌了30%多,但期间有1080只股票录得上涨记录,占全部股票的30%,其中有相当部分的蓝筹股创了历史新高!这是一个非常励志的结果,它似乎昭示了一个时代,“一个最好的时代,一个最坏的时代”,“最好”是给大盘蓝筹股的,“最坏”则是给小市值的。
但其实,就像我曾经分析过的,2016到2017年的市场有它的特殊性。其主要的原因是5178点牛市的结束带有“反常规”。沪深股市的每一轮牛市都有这样的一个周期轮换现象:前面的大半段是非蓝筹类表现优越,最后的阶段则是优质蓝筹股表现优异。但戛然而止的牛市打断了这一进程,使这些优质蓝筹股只能到熊市中来补课。而行政干预、政策引导则强化了这一现象。
其实,就像橡树资本霍华德·马克斯——《投资最重要的事》作者说的,“周期是投资中最重要的事,这是事实”。作为一个卓越的策略大师,他这里说的周期主要是投资品类。在一轮经济循环、金融市场循环中,大到不同的投资品类,小到不同的类股,会有不同的表现周期。这一点,在过去齐涨共跌的A股市场中是被我们忽略的。但今天乃至今后的市场中,它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是我提出“绝大多数的个股都可以看作周期股”的一个重要原因。公司的基本面表现会有周期性,市场的潮流也会有周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