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络上出现了关于网红医生的热议。一些医生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自己为未预约的远道而来的患者加班加号的故事,情节极为相似,皆描绘了患者的困境与自己的仁心之举,甚至视频或文章的开头都一致引用了“如果医生的心都黑了,这世界还会有白吗?”这样的情感化语句。有医生透露,这些内容是按照制作团队准备的脚本进行演绎的。行业内部人士指出,某些打造网红的机构倾向于复用能够吸引流量的剧本,导致不同主播间内容雷同。
公众对于这种现象持有批判态度,认为背后的操作者对流量的追求已显得过分功利。网友们越来越能识别这类套路,不再轻易受感性语言的影响。互联网的双面性也在此显现:它既可能限制人们的信息获取范围,形成“信息茧房”,同时也快速暴露了大量雷同内容,使人们意识到背后意图收割流量的动机。
在短视频普及的今天,许多医生通过平台进行科普教育,为公众带来益处。但不可忽视的是,部分医生在利益诱惑下,逐渐偏离了医疗工作者的本质,转而追求流量。他们能够生动地演绎虚构场景,借助煽情剧本塑造正面形象,吸引粉丝就医。这种现象虽然带来了流量和个人收益,却对真诚行医的同行构成不公,他们的专业与善良因缺乏曝光而不被广泛认识。同时,患者也可能因此受到误导,尤其是在医术水平判断及治疗选择上,特别是当涉及非医保报销的药物时。
对此,国家相关部门已采取措施。例如,2022年发布的《网络主播行为规范》以及最近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4个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均强调了对网络直播内容的监管,要求规范医疗相关直播,维护网络环境的纯洁性。尽管鼓励医生利用网络进行科普,展现医疗工作的正面形象,但所有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坚守医德,不被短期利益所动摇。
面对“唯流量”倾向,医疗界应反思并加以纠正,对于那些随大流的医生,我们不禁要问:在镜头前的表演与实际诊疗中的真诚度之间,究竟存在多大的差距?是时候重视并解决这一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