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恶性肿瘤疾病中,癌症新发病例约为482.47万例,新增癌症死亡病例约257.42万例,其中男性病例253.39万例,女性病例229.08万例。肺癌继续占据发病率与死亡率首位。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主任王佳蕾在“名医会客厅”活动中,就肺癌的发病趋势、特点及防治方法进行了分享。肺癌,又称支气管肺癌,起源于气管、支气管黏膜上皮及腺体,分为小细胞肺癌(约占15%-20%)和非小细胞肺癌(约占80%-85%)。非小细胞肺癌又细分为腺癌、鳞癌、大细胞癌等,其中腺癌是最常见的亚型。男性肺癌发病率高于女性,长期吸烟是公认的首要诱因,其他可能因素包括接触致癌物质和电离辐射。
王佳蕾强调,肺癌并非单一疾病,而是包含多种分型,患者虽症状相似,但发病机制各异。分子生物学及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肺癌治疗从分子基因层面实现了个体化。近年来,临床已识别出一系列肺癌驱动基因,如ALK、EGFR、ROS1等。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肺癌治疗取得突破。靶向药物广泛应用于携带EGFR或ALK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现已有三代药物可供选择,显著延长了患者生存期,并扩展至早期术后辅助治疗。针对ROS1、RET、BRAF、NTRK、HER2等罕见靶点的药物也已上市,填补了临床空白。此外,免疫治疗(如PD-1/PD-L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使部分患者实现超过5年的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