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玲自编自导自演的《热辣滚烫》在2024年春节档获得显著成功,成为最大赢家之一,票房口碑双丰收。无疑,“贾玲减肥”是这部电影的最大话题点,虽然贾玲在诸多采访中一再强调,不希望观众认为这是一部关于“减肥”的电影,但从这部电影官宣定档到上映之后,观众谈论最多的却始终是贾玲减肥,与此相关的热搜至少有十几个,不乏在热搜上“爆”的话题。这也确实成为很多观众的观影动机——想亲自到影院里看看贾玲成功减肥100斤的惊人效果。
《热辣滚烫》中瘦身后的贾玲
“贾玲减肥”成功带动票房,也让电影陷入一定的争议。比如有观众质疑,这就是一部“减肥”的电影吧,或者说“贾玲减肥纪录片”?不论主动还是被动,铺天盖地的话题围绕“减肥”展开,会否加剧人们“肥胖=失败,瘦下来=爱自己”的偏见,加剧body shaming(身材羞辱/体型歧视)?如果我们将《热辣滚烫》与日本原作《百元之恋》进行比照,可以鲜明发现,日版的故事逻辑并不建立在减肥基础上,《热辣滚烫》何以凸显减肥?不完美的《热辣滚烫》,为何仍是重要的?
《百元之恋》并不建立于减肥基础上
《热辣滚烫》翻拍自2014年上映的日本电影《百元之恋》。32岁的女主角一子(安藤樱饰),是大龄啃老族,失业在家,过着消极且缺乏目标的生活,停滞于打游戏、吃饭和休息等基本需求中,目光无神,邋里邋遢,混吃等死。一子没有明确的社会角色和职业定位,没有成就感,自我认同感极低,自称是只值一百日元(不到人民币五元)的女人,这也是片名“百元”的来源。
《百元之恋》中不求上进的一子
一子是日本深受“颓丧”文化浸染的诸多普通人中的一员,他们消极且低欲望地生活,大抵源于一种悲观的人生哲学“无”——用网友形容《不求上进的玉子》中的一段话来描述,“人生‘无可奈何’,角色‘无名小卒’,命运‘无所适从’,改变‘无济于事’,挫败‘无处不在’,成功‘无人问津’,状态‘无精打采’,情绪‘无所顾忌’,‘灰暗’无孔不入。”
人生的“无望”,是日本社会结构的产物。日本经历经济泡沫破裂后经济一度陷入停滞,被称为“失去的二十年”。这期间,房价高企,生活成本增加,就业市场特别是终身雇佣制度逐渐削弱,年轻人毕业后难以找到稳定工作,或者即使找到工作也面临高强度劳动和低起薪、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等问题,社会原子化倾向加剧,个体内心孤独感愈发强烈……当日本年轻人看到种种现实限制和困境,认识到即使拥有自由意志也很难逆天改命,很容易导向虚无主义,干脆选择低欲望的“躺平”。
由此,《百元之恋》不用刻意去呈现或强调一子如此颓丧的原因,并且,“无望与虚无”并不仅仅是一个默认的社会背景,也经由围绕一子的社会众生相反映出来。
行尸走肉状态下活着的一子,起初对于痛感是麻木的,哪怕遭遇强奸,她报警然后径自离开,一路上喊着痛;男友背叛自己,她只是等在路边问一下,冷静看着男友与他的新对象离开……意外练习拳击后,一子的身心状态逐渐发生变化。
影史上有不少成功的拳击电影,大多讲述颓废失败的小人物练习拳击后找到自我,比如《愤怒的公牛》《洛奇》《阿里》《铁拳男人》《百万美元宝贝》等等。以拳击为切入口并非偶然,拳击是一项高强度、高对抗性的运动,它对训练者的身体与心理进行着双重的锻炼。身体上,拳击运动对训练者的耐力和力量提出极高的要求,必须克服惰性、克服恐惧、挑战身体极限,才能提升身体能力、形成对抗的实力。通过克服身体上的种种艰辛以及不断挑战自我,训练者可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它们帮助训练者重建自我认知、提升自我价值观,逐渐从消极到积极、从软弱到强大。除此,拳击还是一个强烈的情感出口,在挥汗如雨的训练过程中,通过挥拳、战斗,能将生活中的挫败感、将不平不服不屈等愤怒情绪发泄出来,转化为有目标的行动力,从中获得力量。
学习拳击一个月后,一子的身材没有发生太明显的变化,但观众从她的体态、眼神等,发现她变得“精神”,她的眼神更坚定、少了躲闪和犹豫,她不再总是佝偻着背,躯体变得稳健有力,她的面部表情也不再只是麻木,逐渐自然且富有感染力……不用喊什么口号、说什么台词,观众就能感受到一子正找到生活的某种实感,她动起来了。
焕然一新的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