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职业足球大联盟球队迈阿密国际的中国香港行活动,因为足球巨星梅西未能登场比赛引发热议。有不少专程来一睹球王风采的球迷,在目睹了这一场“闹剧”之后,纷纷喊出“回水”(即“退钱”)的口号。
球王梅西领衔的迈阿密国际到访中国香港,与香港联赛明星队进行友谊赛,这本质上是体育行业的商业化运营事件,在事实尚未全部调查清楚之前,我们无法对此事“盖棺定论”,但它所折射出的问题,却不得不令我们深思,那便是体育商业化在具体的运行中有哪些弊端?又会给体育这一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相关从业者又该如何正确运作体育商业化事件?
所谓体育商业化,通俗的说就是以竞技体育为主体的各类体育运动,采取商业化的运作方式,以获取最大利润作为推动和发展体育运动的杠杆。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体育商业化的目的和落脚点始终还是要回到体育本身,而不应该成为主办方或体育组织获取巨额利润、搜刮体育迷们的套索与镰刀。追求互惠共赢是正道,一旦违背了初心,体育商业化就会变为悬在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对于陷入商业化漩涡中的人们来说,谁想全身而退恐怕都不容易。
过度的体育商业化运作,会稀释体育的本质。“球王访港”的大字标题、不少于6家企业的天价赞助、15万(港元)套餐价售卖与迈阿密国际球员合影的机会、1600万(港元)的特区政府赞助再加上预估超过1.2亿港元的门票收入,这样的“饼”不可谓不大。但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又会有多少人真正关心体育本身?体育应该将资本作为自己腾飞发展的催化剂,而不应该被资本所捆绑,甚至成为资本的奴隶。
不规范的体育商业化运作,会导致各主体的利益受损。运营者们因为“货不对板”“虚假宣传”“过度营销”会招致巨大的反噬。既然靠着体育赚足了眼球、博得了流量、获得了收益,就应该全心全意服务好这个链条中的每个人——这是一个天然成立的道德逻辑。不久前另一位足球巨星C罗所在的利雅得胜利中国行的乱象仍历历在目。主办方眼中C罗好似成为一个“移动的钱袋子”,要求他出席天价晚宴、淘宝直播带货甚至期望其带伤比赛,但是最终比赛也没能够顺利进行。主办方虽然宣布比赛延期、给球迷退票退住宿,但也无法弥补球迷心中的不满和遗憾,对自身的企业形象也是一次重大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