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开展2025年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综合评估工作的通知。此次评估将结果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不进行排名。对于评估不合格的单位,将根据具体情况责令整改或直接撤销设站资格。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的评估工作是对科研单位的一次全面检查,也是对我国博士后制度实施效果的重要检验。根据相关办法,每五年会组织一次综合评估,对象为所有设立三年以上的站点;新设站则每年评估一次,针对设站满三年的单位。
通过这样的机制,我国博士后制度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周期性评估确保了科研工作的持续质量和活力。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300多所高校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浙江大学拥有59个流动站,数量居首;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有56个和53个。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8所高校也都有超过40个流动站。
浙江大学不仅设站数量最多,覆盖学科门类也较全,工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设站最多。北京大学在理学门类下的设站数量最多。据统计,高校设立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涵盖了14个学科门类的106个一级学科,其中工学门类设站最多,其次是理学和医学门类。从具体学科来看,生物学设站单位最多,其次是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设站单位也都超过了90个。1985年7月,国务院批准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标志着我国博士后制度的正式建立。自实施以来,这一制度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博士后人才队伍。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博士后规模国家。据人社部统计,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0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862个,累计招收培养博士后3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