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当新春佳节到来,各地的中国人会开展一系列庆祝活动,以喜悦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年。这个辞旧迎新的节日不仅体现了古老文明的生活智慧与哲学理念,还承载着团圆和谐的美好愿望。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进一步彰显了春节的全球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认为,春节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与人类未来发展的重大议题密切相关。
春节不仅仅是单一的节日时间点,而是一个系列时段。从正月初一开始,全国各地举行的一系列庆祝活动被民间称为“过年”或“过大年”。这些活动包括吃年饭、贴春联、穿新衣、挂灯笼、祭先祖、访亲友、逛庙会等,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体现了人伦情感和家国情怀。
春节的历史悠久,名称也经历了多次变化。《尔雅·释天》中记载了夏商周唐虞时期的名称差异,但无论名称如何变化,过年的习俗一直传承下来。这种连续性和整体性视角对于理解春节至关重要。
从上古时期的年终祭祀到现代的电子鞭炮和微信拜年,春节的习俗在文化内涵和实践形式上不断丰富。这些习俗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春节的各种活动不仅是人们体验认同感和历史连续感的方式,也是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巩固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春节的习俗和实践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五大领域: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以及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春节与这五大领域的全面衔接极为少见,显示出其与民众生活多方面的广泛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