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领域,一场旨在缓解学生“内卷化”现象、激发创新思维与能力的改革正在悄然进行。近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985高校纷纷宣布对学业评价体系进行重大调整,取消或弱化传统的GPA制度,转而采用更为灵活、包容的等级制评定方式,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2023年底,北京大学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宣布,其生命科学学院已开始试点改革,在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实验和实践类课程的成绩评定中实行“等级制”,放弃GPA排名。这一举措迅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被视为高校学业评价改革的重要一步。
紧随其后,清华大学也宣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早在2015年,清华大学就开始全面改革现有学业评价体系,用A、B、C、D、F等12档等级记录学生的成绩,不再是百分制。2019年,学校进一步发布新的GPA改进完善方案,取消了成绩评定中的指导性优秀率指标。2024年9月,清华大学笃实书院与秀钟书院又相继宣布,在大一年级学生的首个学期中实行成绩不计入GPA的政策,但会如实记录课程所有成绩,以供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业情况,且对奖学金评定、研究生推免不产生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高校也采取了等级制的评定方式,但同时也保留了百分制,以便于成绩的转换和存档。复旦大学则在其本科生成绩记载规定中引入了P和NP设置,允许学生选择不超过16个学分不计入绩点,并增设了对创新实践学分的认定,以及调整学分绩点的计算方法。
高校推动绩点改革的核心动机在于缓解“绩点内卷”,引导学生回归学习兴趣与综合素质提升。清华大学彭刚曾指出,等级制改革旨在遏制功利性学习,拓宽学生发展空间,使教育摆脱工具主义束缚。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王世强教授亦强调,对于知识掌握达标的学生,过度追求高分意义有限,等级制可释放学生时间精力,投身讲座、实践等素质拓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