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奕迅的歌曲《孤独患者》或许触动过不少人心弦,它讲述的并非临床意义上的“孤独症”或物理上的社交隔绝,而是心灵深处那份即使身处人群亦难掩的孤独感。这种“外向的孤独患者”现象揭示了理想社交状态与现实之间的落差,给个体带来的情感困扰。
社交隔绝,则是指长期独居或缺乏社交交往的客观状态,它可能伴生孤独感,尽管两者有所区别,科学界通常并行研究二者,因其与多种健康问题息息相关。
最新科研成果指出,保持良好社交互动对心脏健康尤为重要。《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进展》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维持三项社交活动标准的中老年人群体——属于组织团体、年均参与团体活动至少五次、每周与亲友通话或聚会三次以上,其心脏生理年龄较实际年龄更显年轻,预示着更低的全因死亡风险。相反,社交隔绝者心脏衰老加速,健康风险相应增加。
该研究通过人工智能心电图模型评估了超过28万名43至76岁成年人的心脏生理年龄,发现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心脏更“年轻”状态紧密相关。社交网络指数问卷揭示,频繁的社交参与与更低的生物衰老程度及死亡风险呈正相关,强调了社交生活对延缓衰老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