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北方地区的高温天气持续蔓延,强度不断提升。北京市已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预告6月11日至13日的每天13时至17时,平原地带最高气温或将突破37℃,极端高温对人们的生活与健康构成了挑战。中暑问题不容小觑,尤其是热射病作为中暑发展的最严重形式,可能导致极高死亡率,需警惕头晕、恶心、注意力难以集中、虚弱、大汗淋漓及口渴等中暑前兆。
人体能自我调节体温,维持在大约36℃至37℃之间,这一过程依赖于下丘脑的精细调控。面对高温,人体通常通过排汗、血管扩张等途径散热;反之则通过肌肉紧缩、激素调整等方式产热以保温。然而,当外部温度骤升,超出人体调节极限,热量积聚体内无法有效散发,便可能引发体温异常升高,乃至热射病,其特征在于大脑对体温的调节失常。
中暑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其中热射病属于重症中暑的极端状况。先兆中暑的症状较轻,若忽视并继续暴露于高温环境,可恶化为轻症中暑,体温超过38℃,伴随更加剧烈的不适。重症中暑则可能导致体温飙升至40℃以上,伴随意识丧失、抽搐、血压下降等症状,若救治不及时,多器官衰竭可致死亡。
预防中暑的关键在于避免高温高湿环境下的长时间活动,确保适当休息与充足水分补充,尤其推荐含盐分的淡盐水,以及注意饮食健康,避免油腻、辛辣食物及烟酒。一旦出现中暑迹象,应立即采取措施降温、休息和补水,必要时迅速就医。对于高风险群体,如老人、儿童、孕妇以及长期户外工作者,更需加强防护,以免中暑发展成热射病。
值得注意的是,中暑并非仅限夏季,桑拿房、温泉等高温高湿环境同样可能导致中暑;出汗虽有助于身体降温,但过度出汗未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也可能引发生理失衡;老年人补充电解质需谨慎,最好根据医生建议进行,以免影响原有健康状况。正确理解中暑及其预防措施,对保护自身健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