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贸易壁垒多发“绊倒”了谁?近期,中国电动汽车出口面临一系列贸易壁垒挑战。6月12日,欧盟宣布计划对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17.4%至38.1%不等的临时反补贴税。同月,土耳其决定对源自中国的燃油及混合动力乘用车加征40%的额外进口关税,并计划在公告后30天实施,这与之前对中国电动汽车采取的加征40%关税措施相呼应。5月14日,美国提高了对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及光伏电池等商品的关税,电动汽车税率由25%骤升至100%。
这些贸易限制措施似乎特意针对中国产品设计,例如土耳其仅对中国产乘用车征收额外关税,导致中国产品在市场上的待遇不如其他国产品。分析家指出,这些歧视性行为旨在延缓中国电动汽车迅速占领市场的步伐,为本土产业追赶并超越创造机会窗口。中国新能源领域的快速发展正从点到面扩展,引发了一些国家的警觉与不安。美国大幅提升对华电动汽车关税,或意在树立“示范”,促使盟友联合起来,共同限制中国优质电动汽车产能进入更广泛的国际市场。
国际能源署的研究显示,为了达成碳中和目标,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年销量需增至约4500万辆,约为2023年的三倍多;同期,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预计将达3500GWh,是2023年出货量的四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崔凡教授表示,鉴于新能源汽车广阔的市场前景,各国对市场份额的竞争日益激烈,导致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频出。尽管这些壁垒会对中国新能源产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但不会根本改变其向前发展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筑墙”行为也可能反伤其身。当前,外资品牌在中国电动汽车出口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数据表明,2023年特斯拉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中排名第一,占比超过四分之一。德国总理朔尔茨强调,欧洲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中,至少一半属于西方品牌。复旦大学欧洲问题专家丁纯指出,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征收反补贴税,也将让西方品牌感受到压力。
长远来看,频繁滥用贸易救济手段会负面影响投资者预期与信心。正如中国商务部发言人所强调,土耳其政策的不稳定不仅损害了中土合作企业和当地消费者的利益,也增加了中国企业对土耳其投资环境的忧虑,削弱了投资信心,最终可能导致双输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