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宣布了“蜻蜓(Jamjari)”“青马(Tsing-ma)”等9个新台风名称,使得台风命名表上的名字总数达到了140个。台风命名的传统始于20世纪初,目的是为了便于气象信息的传播。到了1945年,在西北太平洋区域,以人名来正式命名台风的做法开始实施。为了避免名称上的混乱,台风委员会后来规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需采纳具有亚洲特色的名称,并从2000年起实施一套新的命名体系。
这份包含140个名称的列表,由台风委员会的14个成员国或地区分别贡献10个名字构成,这些名字会逐年循环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某个台风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灾害,其名字可能会因避免未来混淆而被从名单中移除,之后由提供该名称的国家或地区提出新的替换名字。此外,台风命名还需符合一系列标准,例如长度不超过9个字母、易于发音、无不良含义、不涉及商业品牌等,并需获得所有委员会成员的同意。
2017年,中央气象台发起了一项名为“我给台风起名字”的网络活动,公众投票选出了“木兰”作为新台风名,替代了之前因严重灾害被除名的“海马”。各国和地区根据各自的传统文化为台风命名,展现了多样化的风格:中国倾向于神话人物,如“悟空”“电母”;日本偏爱星座名称,如“天兔”“摩羯”;而东南亚国家更喜欢使用动植物的名字,比如“鹦鹉”“圣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