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一段关于“成都老太掌掴摸车男子”的视频在网络迅速流传。视频及伴随的聊天记录透露,事件起因是一名男子触碰了一辆吉普车,车主为一位老妇人,随后老妇下车扇了男子两巴掌,并辱骂其为“农民工”“穷鬼”,声称“摸一下赔一万”,还提及“我儿子是市长”。这一行为引来周围群众不满,即使相关人员被警方带离,仍有民众聚集在现场直至深夜。相关图片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不少网民情绪激动,指责车主滥用特权,并呼吁调查其背景。
次日早晨,成都市成华区警方发布了事件通报,说明了12日下午发生的纠纷细节,指出男子系酒后行为不当,与车主发生争执。警方在男子拒绝合作后采取了强制措施。由于现场聚集大量人群,警方未能及时将涉事车辆及车主带走。目前,双方已达成和解,先前网传的赔偿要求及车主特权说法均为不实信息,造谣者已被行政拘留。通报发出后,多个媒体平台转发,相关话题热度飙升至近8000万浏览量。网民反应各异,有人调侃,有人质疑通报内容,亦有人呼吁公布监控录像。部分知名博主支持警方行动,对谣言进行反驳。
5月15日晚,成华警方再次发布通报,针对网络热议的问题逐一解答,并宣布已对散布不实信息及现场扰乱秩序者采取法律措施。封面新闻的深入报道进一步揭示了事件全貌,获得好评,认为是应对网络热点的典范。人民网评论强调,轻信未经核实的信息会导致误解。至16日中午,事件相关的舆情总量达到2.4万条,包含谣言的内容已被清理。
起初,这起普通的街头争执因车主的过激言行被误读为社会阶层对立和特权滥用,加上部分现场冲突画面的传播,加剧了公众的猜疑和不满。警方及时、透明的通报策略有效控制了舆情走向,通过详细说明事实、惩处造谣者,逐步消除了公众疑惑。同时,合作媒体的深入报道为官方通报提供了有力补充,共同促使舆情回归理性。当前网络环境下,谣言易引发情绪化反应,政法部门在处理类似事件时,线上线下同步应对,精准打击谣言源头,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信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