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位广东女子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的遭遇,她在尝试归还租用的共享充电宝时,历经波折,行驶了约四五十公里仍未找到合适的归还地点,最终情绪失控将充电宝损坏。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于共享充电宝行业“易借难还”问题的关注,同时也暴露出收费不透明、充电效率低及押金退还难题等普遍存在的问题。
故事主角刘女士的母亲在深圳偶然租借了一个共享充电宝,由于归还点难以寻觅,任务转交给了刘女士。刘女士的家人直至深夜仍在努力寻找归还点,甚至求助客服,但因信息不准确或店铺已关闭等原因未能成功归还。刘女士透露,某些显示在小程序上的归还点实际并不存在,加剧了归还难度。
幸运的是,经过与客服沟通,刘女士母亲的订单得到了特殊处理,未产生额外费用。然而,她担忧若非此事在网络上引发关注,普通用户可能难以避免被不合理扣费。事实上,类似刘女士经历的消费者不在少数,黑猫投诉平台上的相关投诉已超8万起,集中反映了归还难、高收费及押金退还障碍。
调查发现,共享充电宝的易用性极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点分布,某些小品牌因设备点稀少导致归还不便,且部分显示的站点实际上已无法使用。消费者常面临归还点满载或需长途跋涉至另一站点的困境。即使在城市繁华区域,夜晚或特定场所的归还便利性也会受限于商家营业时间。
针对归还难引致的额外费用问题,专业人士指出,企业应承担责任。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的陈音江副秘书长强调,企业有义务确保归还渠道畅通,因企业原因导致的归还延误费用不应由消费者承担。他建议,遭遇此问题的消费者应保留证据,并通过消费者协会或监管机构维权。
总体来看,共享充电宝行业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暴露了服务不完善的问题,亟待企业优化管理,提升用户体验,并加强监管以保护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