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准备执行首次月背样本回收任务。这一行动引发了公众对3年前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样品科研进展的关注。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贺怀宇研究员透露,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已分配给40家机构的114个研究团队,共发放了258份样品,总重77.7克。这批样品源自2020年12月嫦娥五号采集的1731克月球物质,是人类首次获得的来自月球年轻火山区域的样本,也是中国首次直接拥有的地外物质样本。至今,基于这些样品的研究已在多个科学领域,包括月球形成、演变、太空风化及其机制、资源潜力等,发表了70多项成果,部分发表在《科学》、《自然》等顶级学术期刊上,广受学界瞩目。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中国科研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高精度测年技术,确认嫦娥五号采集的玄武岩年龄为20亿年,比之前认知的月球火山活动终止时间晚了大约8亿年。这项发现不仅修正了月球热演化模型,还排除了传统理论中关于月幔富含放射性元素或水分的假设,为月球年轻火山的成因提出了新见解,促进了月球探测与研究的新方向。
《自然》杂志的评论文章强调,嫦娥五号的探索填补了月球研究的空白区域,其收集的最新火山岩样品对现有的月球热历史理解提出了挑战,强调了模型修正的必要性。
贺怀宇还提到,嫦娥五号样品的研究不仅满足了中国深空探索的需求,促进了月球与行星科学的发展,还在跨学科合作、人才队伍建设和国际交流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它激发了多学科研究人员对行星科学的兴趣,加速了中国行星科学的发展及人才库的建立,形成了科学、技术和工程一体化的创新模式。
此外,国家航天局最近宣布了第七批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分配情况,共有13家机构的32项申请被批准,涉及17位负责人,发放样品总量为8293.5毫克。这标志着中国在地外天体样品研究领域的持续进步与开放合作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