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早报》近期的一篇文章探讨了中国和俄罗斯在非洲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以及这一趋势背后的原因。刚果(金)总统齐塞克迪在访问巴黎时,明确表示相较于西方国家,他更倾向于中、俄对非洲的态度。他指出了欧洲与非洲之间在文化上的隔阂,以及西方国家在人权等问题上对非洲的指摘,认为这种做法缺乏理解。
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同样批评了西方国家的发展援助策略,特别是世界银行等机构未能有效支持像铁路和灌溉这样的关键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些正是中国在非洲积极投资的领域。他举例说明,非洲多条铁路的建设都得益于中国。
这些领导人的言论映射出西方国家在非洲形象的下滑,与之相反,中、俄在部分地区逐渐获得更高的认可。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这一动态变化反映了国际体系的深层次变迁。
美国民意调查机构盖洛普的最新报告指出,美国在非洲的影响力已不如从前,支持率有所下滑,而中国则趁势上升,成为非洲民众眼中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以乌干达为例,美国的支持率大幅下跌,这与美国对该国实施的贸易制裁和政策调整有关。
为了重塑在非洲的存在感,美国宣布将重启对洛比托大西洋铁路的改造工程,这是其多年来在非洲的首个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意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不过,有专家指出,美国在非洲的行动仍显滞后,其长期聚焦反恐和安全议题可能引起当地部分群体的警觉,且成效有限。
此外,美国无条件支持以色列的立场,与俄罗斯和中国形成了差异,后两者因未有殖民历史,在非洲拥有一定的民众基础。南非国际事务研究所的研究员强调,美国在西非面临严峻挑战,如尼日尔转向俄罗斯寻求军事帮助和中国寻求资金支持,显示出权力格局的变化。
日本国际协力机构的研究人员则认为,美国在非洲的外交困境源于国际体系的结构性变化,而非简单的策略失误。新兴国家和不满现状的国家正形成一股反对霸权的力量,推动着国际秩序的重置,这一过程对现有秩序构成挑战。
然而,也有不同声音,如肯尼亚内罗毕大学的政治经济学教授迈克尔·切热表示,基于年轻人口的普遍愿望,美国在非洲的吸引力并未显著消退,许多人依然梦想移民至美国或欧洲。这反映出非洲大陆内部对于外部力量影响的看法存在复杂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