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岁男童在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赵岗村遭遇不幸,尽管及时接种了狂犬病疫苗,仍于受伤后18天离世,此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南京市第二医院汤山分院急诊科副主任蒋学友就此接受了采访。
据蒋学友介绍,狂犬病病毒通常难以通过血液检测发现,因其主要潜伏在感染动物的特定体液和组织中,是一种侵害神经系统的病毒。该病毒通过伤口进入神经系统,逐步向脑部推进,由于头部接近中枢神经,因此头部受伤者更易发病。
关于狂犬病预防措施,根据《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暴露级别分为三级,不同程度的暴露需采取不同措施,如I级暴露仅需清洗伤口,而Ⅲ级暴露则需处理伤口并同时接种疫苗和免疫球蛋白。特别地,如果Ⅱ级暴露涉及头面部或患者免疫力低下,也应采取Ⅲ级暴露的处理方式。
疫苗接种程序分为五针法和“2-1-1”法,两者均需按时完成以确保产生足够抗体,未完成全程接种可能因抗体水平不足而无法有效防护。
每个人被动物咬伤后的病情发展速度不一,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病毒量、毒性、位置及个人抵抗力。蒋学友强调,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能迅速提供临时保护,但疫苗虽起效较慢,却能诱导长期高效的抗体生成。
对于网络流传的“十日观察法”,蒋学友持保留意见。他指出,某些携带病毒的动物可能看似健康,且狂犬病具有潜伏期,故即使动物未在观察期内发病,被咬者也应严格按照程序接种疫苗,以确保安全并形成持久的免疫记忆。
综上,面对动物咬伤,正确的预防与治疗措施至关重要,务必根据专业指导及时并完整地进行疫苗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