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位46岁的李先生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接受治疗,不幸因狂犬病去世。该病症发作前,李先生曾被野狗咬伤,但未给予足够重视,未做任何处理。事发逾一个月后,他突然表现出狂躁、抽搐、呼吸急促等症状,家人起初误以为是农药中毒。李先生是家中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工作。某次在茶园喷洒杀虫剂时,未采取适当防护措施,随后出现身体不适。症状加剧后,家人紧急将其送医。尽管使用了镇静剂,李先生的症状依然难以控制,表现出典型的狂犬病迹象,如畏光、恐水、恐风。
经过详细询问,家人回忆起李先生在被咬伤时,右眼皮曾被狗牙划伤,但因伤口未出血,故未作处理。这一细节揭示了悲剧的根源。尽管狂犬病病毒的潜伏期可长达数年,但通常为2-3个月,李先生因忽视初期症状及延迟就医,最终失去了治疗机会。
狂犬病是一种几乎100%致死的疾病,由病毒引起,常见于被狗、猫、蝙蝠等动物咬伤后。该病毒通过动物唾液传播,即使微小伤口也可能成为感染途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包括及时清洗伤口并接种狂犬疫苗。
面对疑似感染情况,应立即执行四个步骤:彻底清洗伤口、使用消毒剂处理、尽快接种疫苗、必要时注射免疫血清。此外,保持与动物的安全互动,避免被咬伤,尤其是要教导儿童如何正确与动物相处及受伤后的应对措施。
遭遇野生动物攻击时,应保持冷静,避免直视或奔跑,利用身边物品吸引动物注意,保护好头颈部等要害部位,以减少伤害风险。
总之,提高对狂犬病的认识,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是避免此类悲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