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肇庆市多部门联合发布《肇庆市促进房地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提及自2024年5月1日起实行住房销售按套内面积计价,此消息引起广泛关注,一度让“肇庆市取消公摊”的话题成为热点。尽管如此,该政策并不意味着公摊面积的彻底消失或无需支付,而是计价方式的调整。公众对此消息的误读,部分反映出长久以来对公摊面积的不满情绪。
公摊面积的概念源自上世纪50年代的香港,旨在通过分摊公共区域成本来降低购房门槛,后于90年代引入内地。根据相关规定,商品房建筑面积由套内面积与公摊面积构成,后者涵盖电梯、楼梯等公共设施。香港已于2013年转向以实用面积销售新房,而内地依然沿用公摊模式。
公摊面积引发争议主要因为标准不一、透明度不足。购房者常发现实际居住面积远小于购买面积,且物业管理费等按房产证面积收取,感觉权益受损。信息不对等导致购房者难以准确掌握公摊详情,担忧存在隐形消费。
近年来,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尝试解决公摊问题。例如,住建部曾提议住宅建筑应以套内使用面积交易,虽未正式实施,但体现了官方态度。重庆早已实施以套内面积为销售基准,合肥也探索该计价方式。珠海、长沙则优化赠送面积规则,提升得房率。肇庆的新政是对这一议题的又一探索。
全面取消公摊面临挑战,包括法律体系调整、过渡期安排及居住模式适应性问题。国外普遍采用套内面积计价,与街区制居住环境有关,而中国封闭式小区的公共设施需求导致公摊面积不可忽视。同时,平衡得房率与公共空间质量亦是关键。
综览全局,公众更期待的是计价透明与合理性。肇庆等地的尝试,对规范销售行为具有正面推动作用。消费者渴望的是清晰的消费体验,即便单价调整,也希望能确切知晓每一平方米的居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