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0年,我国旨在实现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升至46.6%,这是《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所设定的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加强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至关重要。今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主题定为“综合施策 科学防癌”,聚焦如何有效“关口前移”。
近年来,我国癌症5年生存率已从2015年的40.5%稳步提升至2022年的43.7%。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国家、省、地市三级癌症综合防治网络的构建,以及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在县区的广泛覆盖(超过90%),特别是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项目的区县覆盖率亦高达90%以上。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的持续推进,有力地推动了癌症防控工作的深化。
据国家癌症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8年间,我国人群恶性肿瘤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年均下降1.3%,其中食管癌、胃癌和肝癌等高发肿瘤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这充分印证了我国近年来在危险因素防控、筛查早诊早治和规范化诊疗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已取得显著效果。
世界卫生组织强调,约三分之一的癌症可通过预防措施避免,另有三分之一的癌症在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下有望治愈。据此,我国正着力推进癌症早期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未来,各地区将针对本地高发、早期治疗成本效益高的癌症类型,逐步扩大筛查与早诊早治服务的覆盖范围。
2022年,我国预计新增恶性肿瘤病例约482.47万例,其中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肝癌、胃癌位列发病前五位。病例数的增长,一方面与人口老龄化加剧有关,另一方面,公众健康素养提升促使更多人主动参与肿瘤体检及国家筛查、早诊早治项目,使得更多肿瘤病例得以及时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