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当前形势下,首要考虑的仍是常规性的国债增发及公开市场操作,同时应为可能需要推出的中国式量化宽松政策在思想和技术层面做好准备。
近期,关于中国央行在一级市场直接购买国债的议题引发市场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此类讨论具有重要意义,只要秉持开放态度,尊重不同声音,双方可在逻辑与事实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反对方主要基于三方面理由:其一,现行法律框架下,央行不得在一级市场购入国债为财政赤字融资,这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其二,此举实质为“财政赤字货币化”,一旦开启,财政部门可能陷入依赖央行直接借款的境地,损害政府信誉,最终导致通胀失控;其三,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状况尚无需央行直接介入国债一级市场,高储蓄率使得公众对国债需求旺盛,常规发行方式足以在不引发挤出效应的前提下为财政赤字融资。
支持方则提出两点依据:其一,当前经济压力凸显,需高度警惕经济下行风险。由于拟发行国债规模庞大(甚至可能超出原计划),常规融资方式很可能产生挤出效应,抑制民间投资,不利于经济增长;其二,在总需求疲软的背景下,只要适时退出,财政赤字货币化未必导致通胀无法控制。
本文无意全面探讨财政赤字融资的所有论点,因其部分内容已超越经济学范畴,部分则为实践验证前的假设问题。仅就中国采用不同融资方式的可能性及其利弊分享一些粗浅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