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月29日,马斯克发文称:“昨天,第一位人类患者接受了Neuralink的植入手术,目前恢复良好。初步结果显示采集到Spike(锋电位)信号。”
多家中外媒体报道称,Neuralink正在设计一种将大脑信号转化为行动的设备,将首先专注于两个应用:一是恢复人类视力,二是帮助无法移动肌肉的人控制智能手机等设备,甚至恢复脊髓受损者的全身功能。
马斯克在社交平台X上表示,这项技术的第一批用户是手脚失能的人,目标是让像霍金这样的人交流起来比出手迅速的打字员还要快。
Neuralink官网也表示,它的任务是创造一个通用脑机接口,让今天医疗需求未得到满足的人恢复自主,并在未来解锁人类的潜力。
Neuralink官网上关于其目标的截图
脑机接口这项技术会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潮新闻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人工智能哲学十五讲》的作者徐英瑾。
潮新闻:在您看来,马斯克的这项技术是不是有着革命性的意义呢?
徐英瑾:
目前来看,这项技术用于让人们用大脑直接操作一些机器,对于有脑部损伤、行动受限的人确实是一个福音。但是,这个人群的比例可能并不大。所以相较而言,我认为他的星链和火星探索等项目对全人类进步的意义更大一些。
图为2017年9月29日马斯克在澳大利亚出席一场活动时的照片。新华社发(闫寒摄)
另外,要达到让盲者复明、或者让人具备一些能力,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现在只是把大脑中的电信号记录下来,换算成指令。从视网膜到视觉皮层,视觉信息的处理回路是极为复杂的,应该没有科学家已经完全搞清楚了。
潮新闻:随着技术的进步,如果有一天真能做到这些,是不是会给所有人带来好处呢?
徐英瑾:
我认为,如果真的到了那一步,可能产生的问题会更大。
一方面,长久以来,我们的伦理规范是,如果要获得一些东西,就需要付出相应的努力。想学会一门乐器,就要努力练习;想让身体变强壮,就要多锻炼。一般来说,这些目标也需要仰赖社会层面的辅助才能达到,比如向老师请教。
而如果通过脑机接口可以掌握一些技能,那社会需求和“要有回报得付出”的价值标准就完全崩塌了。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就是个很大的挑战。
Neuralink脑机接口的植入物“N1”(图源:《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