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12月末,阿里巴巴在宣布淘天集团CEO换帅的那封全员信中,也表示了集团正在筹建阿里巴巴集团资产管理公司。而早先“1+6+N”的集团组织大变革后,阿里巴巴集团作为“1”的定位也转变为了投资控股公司,可见在对具体业务的经营权几乎完全下放到业务集团/公司负责后,阿里集团层面的主要功能正是管理好集团的资产和资金,通过恰当的操作--直白来说即投资/增持“好资产”,抛售/减持“坏资产”来提升集团资产组合的质量和价值,并在后续通过上市或出售的方式释放这部分价值。
从近期的动态上,一方面我们看到阿里在是否剥离阿里云上摇摆不定,盒马独立IPO的进程也被暂缓,看起来阿里分拆子公司上市释放价值的道路并不顺利;另一方面,一度盛嚣尘上的“阿里可能出售饿了么的传言”,又似乎表明阿里在牌桌上“可卖品”的资产比想象的要多。
我们认为两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是:①阿里集团在过去和未来有能力做到做好了一个“投资控股人”的角色,为股东们创造价值吗?②后续若阿里大量出售其他财务性投资资产,乃至部分战略投资资产会对阿里的业绩、现金、估值产生哪些影响?
以下是针对这两个问题展开的讨论:
01 阿里战投的“前半生”:
借“古”喻今,要判断阿里集团是否有良好的投资管理能力,最直观参考的就是阿里集团过往的投资案例和成果。因此在下文中,海豚投研将把阿里巴巴过往的投资分为三个层级,重要性由高到低为:并表资产—财务/战略性投资资产—天使/风投性投资资产,统一和分别来看阿里巴巴过往主要投向了哪些行业/公司。
1、阿里并表的核心投资
先看阿里核心资产--集团控股的“6+N”范畴下的业务公司们,按旗下业务更多是阿里自己孵化的“嫡生子”占多数,还是收购来的“养子”占多来分类:①淘天集团、菜鸟集团和智慧云集团,对应着业务上国内电商&物流“双生子”,以由于线上平台运营能力衍生出的云计算业务(类似于亚马逊由电商到AWS的案例),这三大板块下的业务基本全是阿里自孵化的,换言之是阿里真正的核心能力所在;而②本地化国际电商、本地生活服务、大文娱和“N”范畴下的业务则很多是收购而来,是主业外开拓多元化业务的尝试。
更进一步看,阿里最重要的并表型投资主要是投向了什么方向?从战略上补强是阿里集团的哪些能力?概括的看:
①国际电商板块主要是在Alibaba.com和速卖通这两个跨境模式平台外,收购了三家本地化海外电商平台,补强的是阿里在海外本地化经营的能力。
②本地生活服务基本全是收购而来,反映的是阿里从全国(球)性、平台性业务,向区域性、重履约性业务的拓展。重组后集团旗下的两个主要业务—高德地图和饿了么全是阿里分别在2014和2018年收购而来。至于面向酒旅业务的飞猪旅游虽是阿里内部孵化的,但反而已被剥离至“没人要”的“N”业务范畴内。
③阿里整个大文娱板块同样几乎全由收购而来。一方面是收购了由阿里影业(制片)、大麦网(文娱票务)、优酷(长视频)构成的影视内容产销业务。另一方面则是前App时代的流量入口--浏览器业务,包括UC和随后孵化出的Quark浏览器。
④而在一众被挑剩下的“N”业务中,尚未提及的另两家被阿里并表的投资则是高鑫零售(大润发超市的母公司)和银泰百货。这两项投资反映的是阿里从线上零售向线下实体零售的拓展。
小结来说,阿里过往近10年重大投资的主要投向了海外本地化电商平台、国内本地生活平台、国内线下零售平台、影视文娱平台、以及PC时代&移动时代早期的浏览器平台,这五大方向。
2、权益/财务性投资
在第二层级,即阿里对外持股比例可观但不寻求控股的权益性投资上(一般在5%-30%左右)。由于阿里并不在财报中详细披露投资的公司名录和份额,我们梳理了(不完全统计)可查的阿里对外投资的名单如下表所示。
汇总统计后,可以看到阿里权益性投资的投向按金额排序来看,则是主要投向了物流、金融、娱乐、电商零售板块(包括几家地产家居相关的公司),以及数家软件、AI相关的科技企业。根据述投资名单,我们可以初步归纳出这样一个规律:阿里对外的股权投资仍是围绕自身经营的几大业务板块。而这和海豚君早先在《再谈腾讯交出去的另外“半条命”的价值》中梳理过的腾讯对外投资的方向和目标显然有些不同。
腾讯除了主业外,在电商、本地服务、教育等自身并不直接从事的领域亦有大量的投资。即腾讯在自己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主业之外,很多情况下是通过股权投资来入局其他行业,而非直接下场以自主经营的方式介入。换言之,腾讯自身更专注于主业,而新行业的拓展更多通过股权投资来实现。
相比之下,阿里股权投资的战略意图看起来,更像是通过对自身所在行业板块内公司的股权绑定来延伸业务范围,或者促进与外部的合作等。换言之,更多是对公司已有业务和能力的拓展和加强。
3、天使/风险投资